上海创业扶持出新招: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新辟8块试验田
cye.com.cn
时间:2009-10-26 8:28:19 来源:文汇报
作者:任荃 我来说两句 |
|
|
“创业需要勇气,但也最忌冲动。”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林旭伟说,一个欠成熟的创业项目能否显示出商业价值?一个有激情、想创业的聪明人是否真的适合当老板?都无法准确预判。设立创业苗圃,就是把挑选好苗的投票权交给富有预见力的市场,正所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而一系列无偿的“预孵化”服务和暂不注册的创新尝试,则能让创业者安心为梦想探路。 “借执照”经营是否可行? 在创业大门外徘徊快一年了,硅谷归来的韩朝阳终于在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孵化基地的创业苗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本想把美国的3G手机广告植入平台带到国内来推广,回来后才发现,我们的技术有点水土不服。”2个月来,韩朝阳和他的4人团队一边与国内3G运营商及广告商频繁接触,一边利用苗圃提供的免费测试平台完善技术。 “我很享受这里的环境。”稳扎稳打的创业方式,与韩朝阳谨慎行事的性格很合拍。但随着项目的推进,现实的尴尬接踵而来:“目前,我们只是以项目组的名义跟客户谈合作,既没有公司,也没有图章,甚至连名片都掏不出。”因为缺少一个正式的“名分”,客户的信任感自然打折,韩朝阳推介的广告平台因此流失了不少潜在客户。“即便是看好我们的,现在也只能签意向,正式合同根本没法签。” “既然如此,有没有想过马上注册,名正言顺地开展经营?”听了记者的提问,韩朝阳依然冷静。他说,由于无法获知市场的真实反馈,项目的前景尚不明朗,如果此时贸然行动,很可能会无谓牺牲。更何况,公司一旦成立,每月5万到10万元的运营成本,一时也难以负担。 好在,准老板们的尴尬,苗圃方面已看在眼里。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谢吉华告诉记者,中心已就“经营难”的问题与工商、税务部门认真协商,考虑由苗圃出面,成立一家公共公司,允许创业新苗“借执照”经营。 “公共公司的概念超越了现有政策的边界。”谢吉华坦言,虽然政府部门愿意为公共公司破例开绿灯,但在具体操作环节仍碰到一系列难题。比如,这家公共公司究竟怎么定义?营业执照上,“经营范围”一栏又该如何填写?“这些都需要智慧。”
|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