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清华大学毕业生每年四五百人到深圳工作,这两年每年只有不足百人。”昨日上午,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冯冠平向在深调研人才工作的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肖志恒汇报时指出:珠三角地区对国内著名高校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为此他专门向市委市政府领导递交了“深圳市人才储备的形势堪忧”的报告,指出一大批赴美留学人才现在有非常强烈的回国创业愿望,到美国硅谷挖人才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他们首选深圳的不多,政府应高度重视,到美国建立专门的揽才机构。
名牌大学毕业生来深越来越少
冯冠平在报告中说,深圳市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前二十年积累了一大批从全国各地而来的优秀人才。以清华大学为例,目前在深毕业生有6000多人,其中80%是1983年至2000年期间来深的,高峰时期每年400~500人,但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这两年每年不足百人。北京大学、哈工大、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冯冠平说,来到深圳的这些人,很多是从打工开始,后来逐渐走上创业之路,比如迈瑞、航盛、拓邦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的创始人。以深圳中小板上市的深圳企业为例,17家企业的高管90%都是1983年至2000年期间来到深圳的。“可以说,深圳高科技发展最核心的一个因素就是以前积累了一大批人才。但是现在不来了,以后深圳怎么办?”
大批海外留学生期望回国创业
正是带着这个问题,国庆节前后,冯冠平与在深几家大学研究院的院长,到美国华人集聚较多的地区特别是硅谷考察了一个月时间。在硅谷,仅清华大学毕业生就集聚了1万多人,占清华毕业生在海外的一半。通过大量接触当地校友会和创业团队,冯冠平惊喜发现,一大批在美国高科技公司历练十年以上、具有创新思想、科研基础牢固、踏实肯干的人才,现在有非常强烈的回国创业的愿望。他当即决定,在美国设立一个创新创业中心,吸引他们来深圳创业。
“但是大多数人并不首选深圳,也不选广东,而是想去长三角。”冯冠平说,特别是无锡的530项目,在美国留学人员中几乎无人不晓,这几年吸引了5000多人回国创业,最近无锡又提出“千人计划”,致力于打造“东方硅谷”。而相比之下,深圳虽然也出台了一些引进人才的政策,但名称叫不响,可操作性不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