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言业界企业,不要盲目贪大,贪多,如果重视长期的品牌规划,附加值自然能够提升。
创意人:当创业一样苦干,当专业一样深钻
别的产业,公司吸引人;创意产业,人吸引公司。
在职场大军中,创意人才似乎是一个特别的人群。他们有个性而富有激情,不同于传统行业的从业者。一个个“传奇”也在这个行业中诞生,25岁的MySee公司CEO邓迪、24岁的翻唱网CEO郑立、25岁身家过亿的李想……这些“80后”们的传奇故事,吸引着大量年轻人前仆后继,争做创意人。
但正如辉煌背后总有辛酸一样,创意行业入门容易成才难,想要迈入创意高层次人才的门槛更是难上难。有数据显示,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工作总人数比例只有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我国不足千分之一。即使被誉为Cye.com.cn“创意之都”的北京,创意人才所占百分比也不到1%。由于遭遇创意人才瓶颈,北京乃至全国创意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明显不足。
本届文博会专门在主展场国际展览中心开辟了一个分馆招聘文化创意人才。尽管招聘会上有不少职位虚位以待,但求职人反映:“合适的工作好难找”。招聘的企业也苦恼:“合适的人才在哪里?”一家招聘企业的负责人说:“我们这种企业倾向有经验有实力的人,能‘对上眼’的很少。” 一位应聘的年轻人说:“谁都知道依靠名气大的公司可以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但问题是这样的公司需要的不是我这样的新手,而是精英。”
可是精英毕竟是金字塔的顶层,对于底层的庞大的从业人群,他们又将何去何从?行业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的巨大缺口如何缝合?北京工业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认为,现在教育的唯学历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创意人才的成长。国内的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对创意人才的培育,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大多是做表面文章,例如,动漫教育不设置人文、历史课程的教育,仅局限于技术的培训,这样永远出不了动漫大师。正如文博会上用人单位所言:“这样的毕业生没法用,还需要到社会上培养好几年”。
创意时代,财富来源于思想和智慧。而没有知识积淀的头脑,思想和智慧何来?
创意专家周鸿铎说:“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衍生出无穷无尽的新产品、新市场,‘根’是文化,‘本’是知识。”
台湾著名创意大师赖声川的创意学认为:创意人人都有,只是有个屏障,而取得的过程就是要除掉屏障。如何除掉这个屏障,或许唯靠“根”和“本”。
总之,成功创意的基础,是扎实的知识和文化素养,而不是灵感乍现。
第四届文博会告诉我们,创意正在走出它原有的设计范畴,文化也正在拓展其更丰富的商业价值。文化与创意结合,改变了很多商品冰冷的面孔,让商业世界散发出更多经久耐品的味道。
“世界文化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说过:“创意,本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可以肯定,明年的文博会和今年的不一样,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想象与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