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粮食减产但供求依然未变
在全国各地“稳粮”的理念下,每年不期而遇的自然灾害成为粮食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2009年,东北粮食主产区遇到了严重的伏旱,导致吉林、辽宁两省的粮食产量产生波动,不少人猜测游资能否借助干旱减产来炒作粮食价格,从而获取暴利。但是从吉林省的粮食产量看,尽管干旱造成一定的减产,但并未对粮食供应产生太大的影响。尽管局部地区遭受严重旱灾,但经过一系列努力,吉林省秋粮生产整体仍属偏丰年景,初步预计粮食总产可达275亿公斤以上。
今年夏季,东北地区发生了严重伏旱,吉林省白城,松原和四平等局部地区受灾较重,部分地区减产3至4成,且粮食质量下降。目前来看,全省粮食生产收成比预想要好,来自吉林省农委分析认为:一方面,高产作物面积增加,特别是玉米、水稻两大高产作物面积增加幅度比较大,种植面积达到5751万亩,比上年增加101万亩;另一方面,增产增效适用新技术推广面积增加,全省五项重大技术推广面积比上年增加2060万亩。此外,通过全力抗旱灌溉,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旱灾造成的损失。
从吉林省今年的粮食产量看依然是历史上最好水平之一,另外从2008年的粮食临储收购看,依然有大量的临储粮尚未销售,顺延到今年的销售的话,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将依然持续。2008年国家给东北地区的临储任务为4000万吨,实际收购3500万吨左右,截止到11月末,只销售临储粮1500万吨左右,尚余大约2000万吨粮食在库中。因此,尽管今年粮食产量有所减产,加上库中余粮供大于求的供需形势依然没有大的改变。
从大豆品种看,我国大豆70%左右需要进口,最近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运费上涨所造成的,今年国际大豆丰收,加上国家实行临储政策,大豆价格将处于高位运行态势,炒作空间并不是很大。
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粮食品种的价格上涨,与国家托市收购稳定民心有关,不少农民对未来价格上涨持乐观态度,并出现惜售的迹象,导致深加工企业及贸易商不断提高收购价格。随着年关将近,各地粮食的上市量逐步增多,粮食价格将呈现平稳调整的态势。
警惕国内游资成为国际资本的“先遣队”
专家分析指出,资本的逐利性容易在暴利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合力,国内游资力量不足尚不能在我国大宗农产品上动手脚。但如果国内游资有了国际资本的背景,将会成为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一大隐患。从我国大豆产业上看,目前近70%的进口已经很能说明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关注中国这个新兴、稳定市场的国际资本将会越来越多,大宗农产品等资源性产品属于基础性产品,他们的涨价极易带动大部分产品的涨价,因此带来的危害也就非常严重。
针对游资快进快出的特点,应及早做好市场信息监测及产业政策的调整,避免对整个行业造成永久伤害。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对产业的影响显而易见,最终受害最为严重的将是农民和整个产业,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出相应措施,给予产业发展一定的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扶持,避免可能产生的产业危机。科学、完备的预警体系非常必要。市场的农产品价格起起伏伏是正常现象,但出现非正常的价格变化应该及时预警,及早做出应对策略避免受到更大的冲击和损失。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商品流通市场监测都需要做出政策的预测,避免出现炒买炒卖的现象,对农产品的生产、需求、进出口、市场行情等进行动态监测,并实行先兆预警,消除可能出现的苗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