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士银行经济学家安德森认为,中国发展模式迎来了转折点,最廉价的劳动岗位逐渐从中国流失,其它亚洲国家正不断扩大其欧美市场份额。中国廉价出口的模式还能否持续吗?
中国传统的廉价出口模式遭遇诸多问题
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荒成为普遍现象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在节节攀升。2010年11月,瑞信董事总经理陶冬给出的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农民工工资上涨接近30%-40%,而未来3年,每一年农民工工资上涨幅度都将达到30%,最低也保持在20%以上的增幅。
尽管劳动力的价格在不断上涨,但“用工荒”仍旧普遍存在。“用工荒”最早出现在2004年,8年后的今天,“用工荒”愈发严重,很可能从以往的“季节荒”向“常年荒”转变。据媒体报道,今年年初,上海、广东、浙江均出现“用工荒”。在上海的闵行、杨浦、奉贤等区的许多加工企业生产线开工率不足一半。
此外,东南沿海制造业“用工荒”多年前就已出现,而现在随着一些制造业的内迁,“用工荒”已经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蔓延,出现了中西部与东部争抢农民工的现象。
廉价制造业开始向内地和劳动力便宜的地方转移
目前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在原材料不断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这一部分廉价制造业开始由沿海向内地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转移。关于向内地转移,以富士康内迁最为典型。2010年5月,重庆富士康正式投产;7月,成都富士康动工兴建……富士康的内迁一度成为地方政府抢夺的焦点。
廉价出口制造业向东南亚等劳动便宜的地区转移也十分突出。比如,2010年,越南超过了中国,成为耐克鞋的最大代工基地。耐克公司历年的年报数据显示,2001年时,中国生产了其40%的鞋,在各国排名第一,而越南只占到13%的份额;到了2005年,中国的份额降至36%,越南升到26%,排第二;在2009年,中国和越南并列第一,都是36%;到了2010年,,占37%,中国退居第二,占34%。
廉价出口模式代价很大,而且带来国内通胀
廉价出口模式以牺牲劳工权益和环境为代价
事实上,尽管中国的廉价出口模式带来了贸易的繁荣和农民工的就业,但其负面效果已经越来越显现。因为这种廉价的出口模式主要是以牺牲劳工权益和环境为代价。中国出口企业因为多是代工企业,利润微薄,又因为保持低成本的所谓优势,反过来压低劳动力报酬,剥削劳工权益。
据经济学家何帆的研究,美国劳动力平均每小时工资大约18美元,最低工资标准接近每小时6美元。德国西部工人的工资是平均每小时27.87欧元,东部地区是17.37欧元。墨西哥的劳动力平均工资也达到了每小时4美元,而中国制造业中农民工的工资大多数连每小时1美元都没有。
何帆的研究显示,以平均工资而论,在制造、建筑和服务业,中国劳动力的小时工资只有印度劳工小时工资的60%-80%。中国的出口企业尽管发展迅猛,但归根到底,大量企业依赖低工资、高耗能、高污染的模式是不能长久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