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过大已经成为国内通胀的源头
更为严重的是,长期鼓励出口的廉价贸易模式已经成为本轮通胀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就认为,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易纲认为,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的源头,较多的货币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物价上涨。
Cye数据显示,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就以每年一千多亿以上的规模增加,紧接着就以每年两千多亿、四千多亿的规模恣意攀升。2008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新增4500亿美元。到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达2.85万亿美元。
经济学家胡祖六曾表示,目前中国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使得央行被迫购买外汇,被动发钞,加上2009年以来的大规模财政与货币刺激,是今时今日通胀严重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到2010年底,中国央行抛出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2.85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
产业升级短期内难以实现,廉价出口模式难以为继
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一句口号,面临诸多难题
随着各地上调最低工资水平以及中国人口拐点的到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供给的减少将会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外贸代工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是必然选择,但大多数企业往往安于现状,难以主动求变。因此,尽管政府喊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口号多年,但转型面临诸多困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微博)曾表示,当今加工贸易的某些发展趋势似乎要将中国固定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低端而无法自拔。曾有人期待2008年的经济危机可以倒逼“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脱离低端加工贸易泥潭,但国家为了保出口,推行了调高出口退税等一系列鼓励政策,“经济回暖,订单一来,就没人再提转型升级的事了。”因为长期以来的廉价出口,使得企业没有把精力放在搞研发、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上,而是热衷价格战,陷入了激烈的同质化竞争。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出口所占比例低
近年来,中国GDP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也充分说明了廉价制造业的难以为继。据统计,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中国出口在GDP占比达到了35%的顶峰。此后,随着保增长的压力和4万亿投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基础设施的大笔投资和信贷迅速扩张。2009年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8%;2010年投资占GDP的比重更是达到54.8%。
投资比例的逐步增加说明廉价制造业已经难以实现保增长和保就业的目标。但是,不论是投资主导还是外贸主导,国内的内需不足的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投资的扩张强化了行政垄断和国进民退,反过来会进一步加剧国内消费的不足,而一个内需不足的市场,很难为廉价出口的转型与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结语:中国的廉价出口模式和所谓的成本优势是以牺牲劳工权益和环境为代价的,而且还带来国内通胀,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用工荒的今天,这种廉价出口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但想要实现产业升级又面临诸多限制。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