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能在生产顺序发生变化,或者安排新的生产布局时,让它们和人类同事很容易就做好配合。”ABB的发言人说。
富士康在这三年中生产的百万台机器人或许不会应用那么前沿的技术。它之前遇到的问题是工人们无法像机器人那样工作,因此试图用机器人来替代工人。它给自己的标准是,一条生产线上假如60%至70%的操作由机械完成,就可以被认为是全自动化。
对于富士康而言,工业机器人是否足够先进远不是问题,机器人是否替代了太多工人这才是问题。如果按照1个机器人可以替代2到3个员工的比例计算,100万台机器人就可能意味着200万到300万个劳动力将被替代。曾经在英国和美国都有工人们抗议机器抢走了自己的饭碗,甚至因此砸毁机器,现在,轮到中国了。
7月29日那晚,郭台铭表示,富士康将加快转型步伐,但愿之后人的问题不会比机器人的问题更难解决。
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前演进史
1930
在英国伯明翰的“英国工业展”上,展出了一台会缝纫的机器人,它的标语是:更多产出,更少人工。这是人们第一次开始设想机器人替代人类的工种。
1939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可以行走,由一个电子眼、48个继电器、11个马达和电缆等组成。
1942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Isaac?Asimov) 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
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 出版《控制论》,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1953
美国人Harvey G. Chapman Jr.制造了机器人Garco。Harvey希望Garco有这样的作用,“能承担那些对人类而言太过于危险的工作。”
1954
16岁的Kirt Gloden意识到一个手臂就能做很多事情,所以他制造出了第一个“机械臂”,并且它叫Arthur。
1956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 认为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1978
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至此,工业机器人开始迅速演进,种类繁多。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
1973
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诞生了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机器人T3。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