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有两组关于文化消费的数据常被各大媒体引用。一组是根据相关部门测算,2010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1万亿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这一数字将达到1.5万亿元;另一组是根据国际经验,按我国当前人均GDP4000美元测算,文化消费总量应当在5万亿元左右。上述数据或许不能反映文化消费的全貌,但可以确定的是我国文化消费近年来呈现飞速增长态势。特别是2008年以来,文化消费越来越活跃,呈现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趋势、新动向。
消费需求趋向多元
众多信息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文化精品销售的重要市场。艺术品市场持续升温、世界顶级演艺团体和明星频繁到来等,足以证明我国高端文化消费的能力和潜力。
与此同时,大众文化消费和个性文化消费也蓬勃发展。看电影已经成为很多人假日休闲的重要方式,推动着我国电影产业去年票房总数突破百亿元。文化创意街区在各地涌现,街区内的创意小店、小剧场、个性书店等,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加时尚的文化消费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则活跃着超过7000家民营剧团,满足不同地域群众的文化需求。适应家庭式文化旅游潮的兴起,文化休闲游、实景演出、主题公园等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得到长足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和支撑了文化消费市场向多元化方向演进。通过政府购买、企业赞助等方式,广大群众可以支付少量费用甚至免费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
在需求和供应的相互作用下,人们的消费需求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市场细化意味着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但也意味着只有能够找准定位、提供有针对性服务的文化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便捷成为重要考量
除了消费愿望,促成消费行为最终实现的还有消费途径。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消费方式往往会被放弃,如果能够提供便捷的消费渠道,则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市场回馈。
电影业在北京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影院建设没有跟上北京城市扩张和时代变化的步伐,由于影院少、服务意识差,加上录像厅和家用VCD机的出现,在休闲时间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为此,北京市出台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影院,根据屏幕数量予以补贴。新影院越来越多,旧影院也改造得越来越舒适、时尚。观众又重新回到了影院,年轻人更是把看电影当成交际活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