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尼葛洛庞蒂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预言,比特世界将代替原子世界。十多年之后的今天,这个预言正在变成事实,我在研究 Facebook的时候,甚至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网络世界可能才是上帝造就的真实世界,而现实世界只是人们生存的虚假世界。在网上的比特世界中,人们那么真实地表露自己,按Facebook的说法,是“one face(一个面孔)”。而在现实的原子世界的生活中,人们却是如此的虚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其实这也符合逻辑,原子世界其实就是我们生存的实体世界,这个世界讲究的是“唯物”,而比特世界更多的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讲究的是“唯心”。比如在市场上你拥有一百公斤大米,拥有的就是“原子价值”,而大米的价格,就是“比特价值”。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拥有大米并没有多大价值,而知道价格却很有价值,因为你可以通过所了解的“大米价格”来买卖大米,从而实现盈利。
当西方经济学把个人偏好当成需求的基本单元时,价格也就成了个人偏好的一种反映,这就是我说价格是人们内心世界一种反映的原因。按这样一种逻辑,同一种资产可以从两个方面刻画:一种是唯物世界中的原子资产,另一种是唯心世界中的“比特资产”。
最近这几十年的市场竞争,是一场从原子资产的竞争转移到比特资产的竞争,同样,也是一场企业价值从原子价值让位于比特价值的竞争。有事实为证,市值1680 亿的沃尔玛销售额近4000亿,市值千亿的亚马逊销售额却只有百亿,而没有盈利的Facebook居然被估值700亿美元,几乎没有收入的新浪微博被估值 30多亿美元,这正说明:现实价值正在变得越来越“假”,所以“原子公司沃尔玛”的巨大销售额与赢利的市场价值,远低于同行业的网络领先者亚马逊,这只能证明我的判断,那就是数字化的网络比特世界,才是真正的人类世界,因为这个虚拟的比特世界远比真实世界有价值得多!
依此类推,公司竞争的就是“比特资产”。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比特资产”又拥有了另一个新的存在形式,那就是所谓的“企业云资产”。
我提出“企业云资产”这个概念,是想表明这样一种全新的创造价值的方式,那就是企业所创造的任何一种产品,要么可以被服务所替代,要么可以延伸出新的服务。比如冰箱的保鲜功能,就可以被新鲜蔬菜配送服务所替代,而手机的功能,就可以延伸为“移动的渠道平台服务”、“秘书服务”等等。
这种把原子功能转换为“比特服务”的过程,就是创造了企业“云资产”的过程。或者说,真正值钱的并不是服务价格,而是云资产“把功能转移为服务的构想与业务模式”,风险资本投资的正是这种云资产,或者说风险投资购买的正是这种云资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