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林先珍还告诉他,这是一笔长期投资,200万花完了还会有。“他们相信我是因为相信苏菂,没有人会轻易把钱交给一个陌生人。”
11月份,莫小翼看团队、思路均已成熟,产品也即将上线,便在商业区租了正式办公室搬出了车库。他的手绘logo“葱头”还贴在墙上,并肩战斗过的其他创业团队一抬头就能看到。
入驻过车库的团队有30个,壮大后陆续“出库”,在这里拿到投资的团队也已超过了10个。在车库门口,有一幅巨大的座位分局图,已被长期征用的桌子涂成黑色,钉上名片和简介。
这些“常住人口”不只是创业者,还有投资人,某投资公司干脆提出买下一堵墙,专门贴自家经理名片和收集创业计划书。
投资人也爱喝咖啡
每周二,险峰华兴创投投资经理王京都会从东三环穿城而过,到车库喝一天咖啡。他管这种方式叫“值班”,做了一块桌牌放在专用座位上“守株待兔”,最高纪录一天见了20个创业团队。通常他都会很晚才走,因为当天晚上正好是TMT圈的老牌沙龙“IT龙门阵”。
偶尔周四,他也会去坐镇3W咖啡的“投资人下午茶”,发现那里的创业者更成熟、有规模,所有项目也都经过了预约和筛选。空闲的时候,他则会与周围互联网公司的朋友约在贝塔喝咖啡,因为那里的咖啡本身在圈里有一号。
贝塔是第一块互联网主题咖啡品牌,第一家店开在杭州阿里巴巴总部附近。当时著名产品设计师白鸦离开百度加盟支付宝,每周末组织同行朋友在家中聚会,久而久之发现需要一个Cye自己的地方作为公共据点,就开了一家咖啡馆。谁知这群人能量太大,很快聚集了杭州的互联网主力,一家成天猫在这里的公司做出了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后来被阿里巴巴收购变身阿里云手机。贝塔的名号迅速打响,北京、广州的股东们心思一动,分别开了分店,定位相似:小圈子的私家客厅。
纵使互联网、创投界近20位高层股东齐齐隐身,北京贝塔也很难低调。所在的楼是地标,周围大公司都爱来办活动。楼上创新工场会议室不够用,自然就平移下来开会。股东之一、某视频网站副总裁大龙说他们并不在意卖出多少杯咖啡,咖啡馆只是平台,帮股东们穿针引线、解决问题才是关窍所在。
与财务报表相比,他更在意朋友们是否喜爱咖啡的口味。店长Ken以前是今日美术馆楼下艺术家们交口称赞的重复咖啡馆店长,现在做咖啡给互联网大佬喝,李开复也很喜欢,这远比流水翻番给力。换言之你若不是自己人又不够大牌,咖啡就只是咖啡。
品不出贝塔的滋味,8月新开的3W适合还在路上的互联网人进修和聚会。发起人许单单是一位互联网投资分析师,起初只想开个小店方便聚会。谁料微博上一吆喝大佬们纷纷响应,一周便拉出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沈南鹏、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腾讯创始人之一曾李青、和玉私募股权复合基金合伙人曾玉等109位豪华股东名单。
这里的招牌是沙龙,一个月最多办过28场主题沙龙,下了班来吃饭、会友、听演讲一气呵成,是其贩卖的生活方式。当然,偶遇大牌股东的概率也很高。不久前的电商沙龙,从不露面的淘宝精油大王、“阿芙精油”创办人雕爷坐馆传授营销秘籍,全场爆满,清科创投董事总经理叶滨也和大家一起挤在过道上。
车库2.0
硅谷的SUMMIT、Gitizin Place和Rocket Space,都是车库咖啡开放办公模式的原型。苏菂说他的一大遗憾是没去孕育出一批前景斐然创业团队的孵化器公司I/O Ventures和Y Combinator看过,他的朋友、移动2.0论坛创办人王利杰考察回来告诉他,那里楼下是开放办公空间,楼上是孵化器和全天办公的投资人,有些还运营着一个基金。相比之下,车库只做了一个底层。
但车库掀起的热潮,已然撩拨起了投资人的创业激情。清科集团高级经理段斌感觉到这种模式切实对早期创业者有帮助,看好其长期生命力,也把工作辞了,打算在东边CBD筹备一家类似的咖啡馆。碰巧苏禹烈等三位青阳天使投资基金合伙人也有此意,胜利联盟创始合伙人任轩东提供了场地——建外SOHO足球场边的二层会所。必帮咖啡现已开张,在开放办公基础上补充了孵化器和基金。
鉴于创始人背景,必帮咖啡拟主要孵化TMT、生活方式、文创产业三个创业方向。但考虑到北京的交通状况,比差异更重要的是,东边的创业者不必再三天两头与薛蛮子、徐小平们一起,花费跑天津一个来回的时间赶赴中关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