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茶闻名,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发明了茶。一个中国的茶品牌在全球市场上最好的战略就是“中国第一的茶品牌”。
为什么会有效?全球的消费者对中国与茶的认知联系就如同对美国和可乐、法国和香槟、德国和啤酒的认知联系。意大利以意大利面闻名,意大利第一的意面品牌是Barilla。数年前,Barilla以一个简单的战略进入了美国市场:“意大利的第一意面品牌”。如今,Barilla依然是美国市场上意面的第一品牌。
此外,因为我们十几年来一直为美国最大的茶叶品牌“茶叶共和国”提供战略咨询,因此,对美国茶叶市场比较了解:要进入美国这样的市场,中国企业有很多渠道上的障碍要克服。
对大多数中国的茶企业来说,最好的战略是,先从中国做起,然后再进入全球其他市场。
《销售与市场》:“上市”能帮助中国茶企成为强大品牌吗?
劳拉·里斯:在某些方面,会有帮助。举个例子,一个上市公司比没有上市的公司更容易制造公关。同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出售股票或债券来融资建立品牌。但是也有负面影响。比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其主导中国茶叶市场的战略,这可能会引发竞争对手开始它们自己的品牌建设活动。
总的来说,我们会建议公司在品牌建设活动被竞争对手注意到之前都不要上市。品牌都是缓慢起步的,要打造一个强大的品牌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红牛花了9年时间才突破1亿美元的销售额,微软花了10年时间才突破1亿美元销售额。
对中国茶企而言,或许推出一个红茶品牌是更好的战略,不是围绕某个特定的产地建立一个红茶品牌,而是推出一个“混合型”的红茶品牌。
中国茶品牌在全球市场上最好的战略就是“中国第一的茶品牌”,而对大多数中国茶企来说,最好的战略是先从中国做起,然后再进入全球市场。
里斯伙伴(中国)营销战略咨询公司的本土化观点:
中国茶企创建茶叶品牌的三大瓶颈
多年以来,里斯先生不止一次地对我们强调:“茶叶是中国企业最有希望建立全球品牌的品类,茶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同时,他也提出疑问:“我不明白为何中国没有产生强大的茶品牌?”带着这样的疑问,在最近的几年里,我们与多家国内的茶叶企业进行了接触,我们逐渐发现,以下三个方面是中国茶叶企业创建品牌的瓶颈。
专家做茶的局限
中国的茶企,大多由“懂茶”的专家经营,最终的结果是:一方面,茶叶专家们喜欢复杂,根据时节、工艺、火候、原料的不同,生产各种各样不同风格、不同口味、不同价格档次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面对各种各样的茶叶产品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品牌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简化选择。比如,想要买高档白酒,就选择茅台,至于茅台的工艺如何传奇、口感特点如何,只有少数行业专家留意。专家做茶的结果,正是把消费者搞成了专家。
事实上,在我们接触的大部分茶企中,几乎所有的茶叶专家都对立顿的做茶方法不屑一顾。从产品层面来看立顿或许并非好茶,但在品牌层面立顿无疑是成功的。根据我们的观察,目前国内经营势头较好的品牌,恰恰大多是茶叶行业的“外行”所经营的企业,例如普洱茶中的大益。
在外行中,龙润则是另外一个极端。龙润的口号是“用做药的经验来做茶”,同时推出体验馆、茶饮店、瓶装饮料、泡腾片等数十种产品,这种做法显然无胜算可言。如果龙润真的用做药的经验来做茶,那么,它应该想想自己是如何把“排毒养颜胶囊”做成全国单品销量第一的。
要想吃鱼,就要学会像鱼一样思考,合理的做法应该是:思考品牌和战略,从消费者的角度,由茶叶专家来负责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重品类而轻品牌的后果
中国茶叶企业的最大特征就是小而分散,7万多家茶叶企业,没有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1%,品牌知名度普遍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积累,一些历史名茶品类已经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例如铁观音、龙井、碧螺春等。
这种落差导致茶叶企业普遍倾向于宣传品类,以品类吸引消费者,而弱化甚至忽视品牌的宣传。在每一个茶叶市场、茶叶店和茶叶包装上,最为突出的都是“大红袍”、“龙井”等品类名。如此做法,在短期可以吸引消费者、促成销售,但从长期来看,无疑会加大品类和品牌知名度之间的差距,形成恶性循环。
当其他普洱茶品牌还在宣传、炒作“正山”、“班章老树”等概念的时候,大益普洱几乎是国内最早有意识来凸显品牌的茶企,目前大益已经成为该品类的代表品牌,遥遥领先于其他普洱茶企业。
渠道模式的弊病
国内茶企大多采用专卖店模式起步,中高端品牌尤其如此,专卖店的做法似乎已成为行业共识和惯例。专卖店渠道模式的结果,就是带来产品线、产品品类的不断扩张,最终沦为渠道品牌。
以天福为例,天福以铁观音起步,由于采用专卖店模式,受专卖店单店赢利压力影响,不断扩张产品线和产品品类,除经营中高低档铁观音,还经营茶具、茶点、大红袍、普洱等各个品类,最后彻底成为渠道品牌。八马、华祥苑等品牌的路径也大多如此。
实际上,虽然茅台等白酒品牌也有专卖店,但茅台的专卖店并非其核心渠道,尤其在起步阶段。即使在今天,茅台的专卖店也更多起到宣传、展示、配合打假等功能。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