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沿海漫长的海岸线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走私成品油倒买倒卖的灰色交易,虽然屡遭海关抓捕,高额利诱下,以此为生的人依然铤而走险。
3月5日,本报记者从杭州海关下属舟山海关缉私分局了解到,几天前成功捕获的成品油走私团伙正在审讯当中,而这也是杭州海关自去年展开“国门之盾”行动以来查获的最大一起成品油走私案。
本报记者了解到,3月1日,舟山海关接到线索举报,一个涉嫌成品油走私的团伙可能在当天进行非法交易,遂派出缉私艇出海蹲点设伏。晚6时左右,待可疑船只进入监测视线时,舟山海关缉私艇示意该船停船接受检查。可疑船只闻讯后开足马力拼命逃窜,几番博弈后,船号为“浙岱渔油69”的可疑船只被舟山海关控制。
缉私警察在该船只内当场查获走私入境的成品油480吨,船上7名涉嫌参与走私的人员也束手就擒。随后,舟山海关缉私分局又联手舟山市公安局,兵分三路循线追踪,分别在上海、宁波等地抓获该案另5名主要涉案人员。
舟山海关缉私分局办公室主任盛文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初步审查,自2011年4月以来,这个以岱山籍人员张某和台湾籍人员林某为首的人员,从境外走私成品油销售牟利,走私成品油数量累计达1.02万吨,案值8000余万元。
“他们将渔船进行改造,在船舱内安设油仓试图瞒天过海。”盛文高说。
自去年海关总署对成品油走私实施严打以来,本报记者长期跟踪调查获悉,利用渔船隐蔽走私还仅仅是这些人从中渔利的一脉分支,其进行交易以及实施走私的手段也极具戏剧化。
“近海、陆上几乎每天都有人出货(走私行话),手段也是五花八门。”一名石油贸易商对本报记者说。
灰色走私链
“在国内柴油价格高时,每吨‘红油’有3000多元的差价。”
在国际成品油贸易市场中,一直游离在监管之外的走私链条堪称“黑金江湖”,混迹其中的人都知道,这个生意场有着其独有的游戏规则。
本报记者从数位石油贸易人士处证实得知,目前,入境成品油的走私源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借助地缘优势,从香港、台湾进入沿海地区的“红油”和“蓝油”;其二,是以私人关系为担保长期提供成油品供应的“纽带式”走私,卖家多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其中新加坡作为中转站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三,在东南沿海省份的诸多停泊港口,各大国际运输公司的往返油轮也会提供部分油源。
“国家前几年加大了对‘红油’走私的打击力度,虽然参与倒卖的人少了,但还是存在。”福建一名从事成品油贸易的民企人士说。
据本报记者了解,所谓“红油”“蓝油”,是指香港地区供应港口船只使用的油品,进出口免税,为区分于民用柴油而添加了红色染料。
由于距离较近、航运行程较短,“油贩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来自香港的“红油”运输至珠三角,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然后伺机在海上直接贩卖给生产渔船或在外海、锚地、港区等海域接驳给油的驳船,随后再利用油罐车或者改装厢式货车接驳上岸。
“在国内柴油价格高时,每吨‘红油’的利润可以达到20%-30%,一吨有3000多元的差价。”熟知走私交易内情的业内人士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