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相比倒卖“红油”,从东南亚成品油市场获取稳定油源则是“实力”相对雄厚的走私团伙的另一关键渠道。
本报记者多方调查得知,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存在一批披着正当贸易进口外衣的贸易公司,这些公司中很多都在新加坡设有分公司,或者办事处,一边从事合法贸易,也一边暗箱运作成品油走私。
“近几年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件中,以这种形式隐蔽从事的走私案件具有代表性,这也对海关的监管力度提出了挑战。”杭州海关一名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由于各海关管辖范围内船只往返频繁,逐一排查缺乏可行性,而这却恰恰给了“油贩子”可乘之机。
更为疯狂的是,油轮运输公司的往返油轮与停泊码头的油贩里应外合的卸油举动也在夜幕下频频上演。
“油贩都有自己的船只,并配备了电泵、输油管、油仓,油轮抛锚后就迅速将输油管与油轮的闸门对接,然后开启电泵抽油。”上述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一次不能抽太多,第一油仓容量有限,第二‘油老板’也怕被发现。”
“油老板”实则是运输油轮的船长,其以航行过程中发生侧漏为由与“关系”好的油贩合作也成了业内路人皆知的默契。
躲避监管
“一批货到后马上开动机器,加工完后又马上拉走,如此反复运作。”
为躲避海关抓捕,这群习惯了昼伏夜出的人所采用的手段也极其多样。
“以‘红油’为例,除了直接出售外还有一部分会进行秘密加工褪色,与市场上流通的柴油基本上一样,运输途中被查的风险也相对较小。”内幕知情人士说。
多位民间石油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在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地区,一些“公司都在该地建有加工厂”,由于地点隐蔽,海关的排查范围也难以覆盖。据本报记者了解,有些加工厂甚至建在了离岸较远的孤岛之上,其中,浙江由于无人岛数量较多,此类现象也最为突出。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在技术上,对“红油”进行加工漂白几乎无难度可言,且效率极高,与此同时,为分散被查获风险,“油贩”在运输途中则采取分批进行,油库一般也都为“零库存”。
“一批货到后马上开动机器,加工完后又马上拉走,如此反复运作。”知情人士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行动细节安排有序的“油贩”阵营中,除了海上船只运输外,在陆路还有运输车队参与其中,“有油罐车,也有被改装了的普通货车。”
而对于运油车的改装,“油贩”们的手段也五花八门,本报记者曾在山东东营、潍坊等地调查发现,活跃于灰色交易市场的油品运输队伍中,一些普通货车乍看并无异样,而除了正常的外挂油箱外,货箱内则暗藏玄机,并配有大口径的油管。
“之所以配大口径油管就是为了在卸油时缩短时间。”知情人士说。
除此以外,将正规油罐车进行改装,在油罐内加置暗格,在车底另开出油口,以及利用报废车运输等皆是“油贩”躲避检查的手段。
而在具体交易上,“油老板”们的策划也极其严密,本报记者了解到,在交易过程中,部分买家会将交易场所定在公海海域,接驳后迅速销货,各个环节一气呵成。“接头时也都有暗号,交易的规则也各种各样。”
据了解,2011年9月,上海海关破获的一起成品油走私案中,买卖双方就将一元钱人民币作为交易信物,接头暗号则是钞票的后四位数字。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