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因为“3·15”的存在,而被很多商家定义为“消费者权益月”。很多商家在这个月打出促销牌,试图变被动为主动。诸如“买××赠××”、“第二杯半价”、或者“包邮哦,亲”等等,让消费者感到有便宜可占。
但在促销背后,谁占到了便宜,其实并不是直观呈现出来的那么简单。记者在“果壳网”热心网友的帮助下,找到一些促销背后的数学和经济学原理。经过理性分析,那些看似慷慨的商家,其实并没有在促销中吃亏,相反,因为促销,他们的销售量上升,反而有可能赚到了比不促销更多的钱。
买M赠N的折扣率
果壳网网友“蕾拉”是某大学金融学系本科在读生,她在“果壳网”上的帖子,首先将“买M赠N”作为分析案例。
所谓“买M赠N”,是超市最常用的一种促销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和获赠的商品保持同质。比如购买5袋某品牌的125毫升的原味酸奶,获赠1袋相同品牌、相同容量、相同口味的酸奶。
这种促销方法的折扣率也最好算。
当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即M)相同时,获赠的商品(即N)数量越多,则折扣率越高,这样消费者“占的便宜”越大。如果反过来,N相同时,M值越高,则折扣率越低,消费者“占的便宜”越小。
在大超市里,通常能见到最多的是“买M送1”(暂只考虑M不超过10的情况),等价折扣率在5折到9折之间。如果消费者获赠的商品数量大于1,那一般也需要购买获赠品2倍的商品。比如“买5送2”或者“买7送3”,这种情况下等价折扣率在7折附近。所以除了买1送1的特例,一般而言买M送N的的折扣率都在7折以上。
“蕾拉”假设商品的成本是售价的一半,将价格用p替代,而成本是c,这样c=0.5p。商家做一次7折促销,促销前该产品能卖m件,促销后卖出了n件。这样,促销前,商家的盈利是0.5p×m。而7折促销后,售价变成0.7p,减去0.5p的成本,单件利润变成了0.2p,如此,商家的盈利就是0.2p×n。可以算出,只要2n>;5m,也就是促销后销量是原销量的2.5倍以上,商家就有额外的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捆绑销售和打折有本质的区别:在捆绑销售中,消费者为了获得这项折扣必须买得更多。在普通打折促销中,买几件都是打7折,消费者不需要扩张自己的消费,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但在捆绑销售中,消费者要想获得7折的等价折扣,就必须多买个2-3件甚至更多。这种方式获得的收益要比相同折扣率的打折要低得多。
除了“买M赠N”,消费者在超市里还会经常遇到“捆绑销售”。“蕾拉”认为,“买M赠N”是商家清仓尾货的惯用招数,“捆绑销售”则是推新品时常用的一招。
比如,××品牌推精品组合套装或者同时购买××系列送小样。这种组合的优惠方式又可以细分为无赠品和有赠品两种。对于送赠品的商品组合,我们可以把赠品视做另一件商品。那么不管是有赠品还是无赠品,我们只要分别计算和比较组合的价格和组合内部产品的价格之和,就可以算出等价折扣率,判断出是否划算。
以洗发水为例。某品牌柔顺洗发水200ml的价格是19.5元,同系列200ml护发素的价格也是19.5元,如果分别购买两种需要19.5+19.5=39元,但组合装价格只要37元。等价折扣率就只有37/39=94.8%,也就是9.5折。
第二杯半价的盈利方式
第二杯半价,是餐饮企业促销的常用方式,尤其是那些快餐企业,在销售饮料和冰淇淋时候,常以“第二杯半价”为卖点。
神奇的第二件半价给人以“第二件是5折”的颇具诱惑力印象,而“蕾拉”通过计算得出,实际的折扣价格只有(1+0.5)/2=0.75,也就是七五折。
一杯9元的饮料卖6.8元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第二杯只要4.5元听上去就悦耳很多,关键是由此带来的销量为商家带来的盈利远超过让利的成本。
假定,一杯冰淇淋售价10.8元,成本为3元,购买者可以自由搭伴购买。
无第二杯半价:设售出m杯冰淇淋,商家的利润为(10.8-3)×m=7.8m。
有第二杯半价:设售出n杯冰淇淋,商家的利润为(10.8-3)×(n/2)+(5.4-3)×(n/2)=5.1n。
第二杯半价优惠后,只要销售量可以有所提升,商家就能扩大利润。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