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评价公司价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普通投资者难以掌握,那我们完全可以别辟蹊径,不去考虑公司估值,而按照市场的喜好来选择低估值的品种。事实上,类似方法在过去二十年曾创造了无数的赚钱机会。
最早的赚大钱的机会出现在1992-1993年。那时候,中国股市刚刚从区域走向全国,一些地方出现了抢购股票的热潮。最典型的是深圳1992年的8.10风潮,为了买到新股认购证,人们不惜彻夜排队。显然,人们是知道的:只要买进新股,就能赚钱!这种观念来自于早先的一些股票上市后暴涨所引发的联想。1992年5月,上海股市放开了股价涨跌幅限制,一些股票一日之间翻倍甚至上涨几倍,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第一次认识到了买股票能赚钱。但半年后,随着股市节节走低,上海在1992年下半年发行的认购证却乏人问津甚至于卖不掉。那些侥幸买进或者主动买到的人,却在随后半年时间里就取得了100倍以上的利润——一张认购证可以赚1万元!上海市场第一批百万富翁由此诞生。
这种朴素的赚钱模式,却恰恰体现了投资的真谛:不在于你买进的东西是什么价格,而在于别人愿意用什么价格来接手。当市场一窝蜂的时候,赚钱机会就少;当市场门可罗雀的时候,赚钱的机会就悄然来临。
1993年后,股市走向全国,众多投资者蜂拥入市,股票价格高企,买股票未必能赚钱。此时,另一些精明的大户瞄准了全国各地持续不断的新股发行:那时候,只要有身份证,再存入一笔钱,就可以申购的新股。由于当时的制度因素,新股发行的定价都比较低,但上市后的涨幅却很大。于是,各地大户就到全国农村去收购身份证,然后带着成麻袋的身份证不断飞赴各地去认购新股。为了能买到当时的西部地区的一只股票,有的大户甚至直接买断飞机票,让他人无法进入当地,结果,那些买进新股的大户可以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赚几倍的利润。
这种趋势在1995年后有了改变。随着交易系统的改进,新股发行从地面搬到了交易所平台。但每个人买股票的数量是有限的,而认购者数量极其庞大,交易所要根据认购者的数量摇号配置。于是,大户们也改进了方式,把农村收来的身份证直接开户,然后用拖拉机帐号挂上,动用数千乃至数万个账户同时认购,每次都能买到数量不菲的新股。在新股发行有限、价格低廉而二级市场火热的情况下,买到新股就意味着巨大利润。在北方一个城市,有一位大户借助其亲属是营业部老总的身份,每次都用数千账户打新股,到1998年时,竟然从无到有做大,身价超过10亿元!
这种打新股的策略,逐渐被人模仿,利润率也就逐渐下降,但一直到2011年,只参与打新股的投资者只要稍加选择,就仍能获得20%以上的利润,可谓一招鲜吃遍天。此种策略能赚大钱,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买进的股票无论贵贱,二级市场总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炒作。所以,买股不在贵贱,而在于出手的价格。如果能确定某个品种肯定有人出高价,则再高的价格也是便宜的。
另一次机会是房地产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各地的房市陷入低迷。1998年后,上海曾出台政策,凡是买房子的外地人,都可以获得蓝印户口,而且,还可以获得个人所得税的抵扣优惠。此时,上海浦东陆家嘴核心区最好的住宅价格也才6000元到1万元之间。只不过,当时从浦西到浦东要经过隧道,而隧道是要收费的,非常不方便。上海市政府为了鼓励人们到浦东工作和置业,又把隧道收费取消了。在这些政策利好下,一批眼光敏锐的大户捕捉到了浦东房地产的升值潜力,在2000年前后大举买进住宅,到2002年,房地产市场回暖,到2008年的时候,这些住宅最高价格达到了6万元以上,不到10年时间就增值了10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