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动中国房地产市场兴旺的另一个原因是银行贷款的介入。早期买房产,多数需要全款支付,买房的人自然少。随着银行按揭的盛行,价值50万元的房屋,买房者只需要支付10万元到20万元的首笔款项,余款由银行放贷。1999年,中国的房地产按揭贷款才只有1300多亿元,2003年,国务院和央行先后发布文件,规范银行按揭业务,买房者的范围由此扩大了3-5倍,一批投机客看到了未来市场的巨大升值空间,因而积极入市买房。资金少的买几套房,多的可以买上百套房。扬韬认识的一位上海妇人,就从一套房做起,不断买进出租出售,短短9年时间,手下竟然有近200套住宅房,身价早已过亿元。至于曾倍受指责的“温州炒房团”,只不过是抓住了政策的机遇和空间而已。想一下,过去10年,如果没有买过房的人,是不是基本被时代甩在后面了呢?话又说过来,到2011年还千方百计想着要买房投资的人,眼光是不是不够长远了呢?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赚钱时代其实就是过去10年。在这段时间里,想置业的人急剧膨胀,而市场供应有限,地价不断攀升,房价上涨的趋势是明朗的。买房子投资,虽然有些细节需要推敲,但需求摆在那里,下一个接手者随时会出现,房价是不是高估反而不重要了。
2004年6月,深圳的中小板市场鸣锣开市,第一批上市的股票都开出了天价,很多中小投资者还迫不及待地涌进去,结果被套惨重。面对高昂的股价,小散户考虑的是跌下去还有机会,因此积极准备抄底——尽管真正的底部要在两年后才会出现。那些眼光敏锐的大户则不然,他们直接放弃了二级市场,转而去寻找那些能上市的中小企业,去买进原始股,等待日后上市的机会。五年后,那些二级市场的投机者还处于深套时期,而嗅觉敏锐的机构和大户却在收割了。比如海普瑞,改制于2007年,3年后上市的时候,市值已经超过700亿元。上市前的参与者有多少利润呢?比如高盛,2007年9月投资不到4000万元人民币,获得1125万股股份,2009年再增资,股份变为4500万股,总投资只有7300万元。两次分红后,它收回了红利1.3亿元,成本早已成为负数。但它的持股市值在2010年底曾达到70亿元以上(原始投资利润逾百倍)!即使目前股价跌到历史最低点,市值仍接近10亿元。
类似的例子,在资本市场早已不胜枚举。在上市仍是稀缺资源的时候,寻找到上市的机会,就能造就无数的亿万富翁。过去10年,中国有多少富豪因此诞生!
并不是所有参与新股上市的机会都属于机构,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有机会。大约从1998年起,有一位大户就坚持一种投资策略:买进10只要退市的股票,等待其资产重组的机会。他的基本逻辑是:在中国现有制度框架下,凡是退市股票,只要稍微有点国资或地方政府资本的背景,就总会重组再复牌。股票重组后复牌,其实就是一次CYE新股发行再上市的过程,虽然不知道重组成功的概率和重组后新进来的资产如何,但只要有一半股票价格能翻番,这个投资就是不亏的。而实际上,很多重组后的股票涨幅在几倍以上。比如去年复牌的新华联(以前叫*ST圣方),虽然间隔了5年时间,但复牌后的涨幅近15倍!
当然,这种重组的案例,成功率和收益率也在最近几年逐渐下降,与其它方法一样,一旦被大众所熟知,利润率自然会下降。
回顾过去20年中国市场赚大钱的机会,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时候,我们不需要看估值,甚至于不需要看品种的基本资料,只要知道有下家愿意出更高价格,买进的安全性就大大增加,收益就只是多寡的问题。这种简单的投资方法,难道不是与巴菲特的投资如出一辙吗?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