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三:重构流程降低库存
目前,能够有效控制库存成本的企业,只有优衣库、HM、ZARA等国际品牌。在解密这些快时尚品牌的供应链后,国内也开始有企业在尝试重建自己的供应链。
服装品牌罗蒙的董事长盛静生便宣布将实现“零库存加盟”,而罗蒙也正在为“零库存”梦想搭设框架。据了解,罗蒙的零库存加盟基本原理在于,总部通过强大的CYE物流、货控体系,在各个区域之间调配货物,降低经销商库存,经销商库存产品可以原价返回给罗蒙。
为此,罗蒙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其中一套系统是通过ERP来控制,保障产品的出货速度,并连接生产、终端、总部和1000多个经销商,便于得知库存;而另一套系统是物联网体系,即在每一件衣服上都装有芯片,这样每一个产品都可以随时监控其所在地,便于调拨。
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罗蒙更是投入巨资,比如在总部设立50个人员编制的货控中心,不断更新经销商库存和产品需求的信息。在20个省级分公司内,还要组建分公司货控中心,这样保障货品的全国调拨可控性。
罗蒙最终希望形成的体系是,每一个店面的库存信息都一目了然,并以最经济高效的方式实现就近调拨。
同时,每一款服装在出厂的时候,就已经被设定好流转曲线图,这件衣服在不同的时间点,将出现在哪个地点都已经被规划好。
为了保证这种密集的调运,罗蒙货控团队的主管王永还调整了罗蒙物流的形式。“从工厂运往奉化总部的产品,通过汽运的形式就可以解决,因为工厂距离总部非常近。”而从总部到各地的分公司,“我们与航空公司合作,实现空运。”
最关键的环节是,从分公司到各地的经销商。“有的地区,我们有自己的配送车,但更多的是与当地的物流企业合作。”
但是,由于环节众多,为了实现15天从订单到柜台的计划,罗蒙开始更新自己的物流体系。“我们正在寻找新的、具有全国规模的物流伙伴,把更多的环节交给更有能力的企业。” 王永表示。
经过上述调配后,罗蒙最终的剩余产品,将通过折扣店、奥特莱斯等形式,进行统一销售。
记者观察
快时尚已成红海
这两年,国内运动品牌也开始入侵快时尚市场,他们逐渐摆脱专业运动的局限,开发出更多的休闲、时尚风格的产品,而且价格低廉。这些运动品企业本身也是高速成长,强势扩张,在各个区域的商圈抢地盘,强势开店,与传统的量贩类品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如今,在每个城市的核心商圈,无论是量贩快时尚品牌,还是体育运动休闲都基本挤占在一个商圈内相互竞争,和量贩服装领域差不多,国内的体育运动休闲品牌也陷入了库存高企的旋涡,从李宁、kappa、361到安踏、匹克、特步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库存压力。
中国服装产业经历了10年的高速成长,已经走到了一个拐点,品牌虚弱、设计能力不足,产品同质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中国服装品牌的发展。中国的快时尚服装已经成为一个大红海,产品设计无差异化,缺乏个性,价格低廉,都是同样的大店铺,商圈选择雷同,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成长,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摆脱这些低端产品的消费。
来自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强势入侵,也正在蚕食着本土快时尚品牌的市场,2011年一年,以ZARA、优衣库、H&M为首的国际快时尚品牌在国内市场攻城略地,H&M新开31家实体店,优衣库新开43家,ZARA也新开了29家店,店铺总量达到了92家。而且这些国际快时尚品牌在2012年新店开张计划将更大,其中优衣库号称今年将新开100家店。
通常而言,国际快时尚品牌的产品策略、品牌运营的能力更强,渠道拓展上的资源优势也更突出,与一线商圈、焦点商圈和黄金商铺的谈判能力也更强,而且条件优惠。例如,当年西单大悦城和崇文门国瑞城为了吸引H&M入驻,都开出了很优惠的条件,并提供最适合的场地。这些都是国内品牌不能比拟的。
中国本土服装品牌目前已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这一方面需要企业首先要建立企业家格局,企业家将决定品牌的出路;另外,未来的10年,一定是以品牌驱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不是渠道驱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