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时代不追求盈利
新京报:从获得牌照一年来,拉卡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孙陶然:牌照发放之后其实政策更加明朗了,可以更加大力度地推行之前的规划。
获得牌照后,拉卡拉又增加了第二条产品线,为小微企业提供POS收款服务。第三条产品线则是针对现在比较受瞩目的个人刷卡支付市场。
新京报:业务条线扩充意味着新的投资,拉卡拉是不是做好了短期内不盈利的打算?
孙陶然:在跑马圈地的时代去追求盈利不是最好的一个选择。另外我认为,企业在一个低规模的基础上盈利没有意义。
新京报:前几天的信用卡还款卡壳事件反映出第三方支付企业与银行间的微妙关系,你怎么看?
孙陶然:第三方支付企业所针对的客户和提供的服务很大程度上是银行的一些死角,所以从主流业务上来说两者是不冲突的。另外,第三方支付企业做得越好,规模越大,也意味着银行的收益越来越高。从本质来讲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没有3亿别来玩
新京报:这一年来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发展有没有出现分化?
孙陶然:已经出现了。在过去一年,已经有一些匆忙组建拿到牌照的公司要么关闭了,要么原地踏步。
新京报:3至5年之后有多少家企业能生存下来?
孙陶然:形成规模的任何一个行业的容量也就是三四家。3至10名可能只有很小的市场份额。
支付是一个投入比较大的行业,现在进入支付市场的话起步门槛大概3亿,没有3亿人民币就别到这个市场玩。但是有了这个钱,也并不意味着你在这个市场能做出什么太大的动静。
这个行业现在确实很热,100多家拿到牌照的和正在等待拿牌照的手里融到了很多钱,有点像去年的团购,大量资金涌进来。但是如果没有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钱和牌照解决不了你的市场问题。
孙江涛 细分领域仍有机会
5月份拿到牌照后对我们业务的拓展有非常大的推动。2011年全年,钱袋宝在移动终端上的累计交易量是50多亿人民币,但这个数字在2010年还是零。
“躲开”互联网支付
新京报:当时为什么想来做第三方支付领域?
孙江涛:从产业格局角度来看,支付宝、财付通这类的行业大佬其实已经把互联网支付做得很成熟了,像我们这样2008年、2009年左右进入行业的支付企业,在PC端的互联网支付上已没有太多的机会,所以我们将定位放在移动支付上。
新京报:很多大牌、有先天资源的企业都开始做手机支付了,钱袋宝不怕吗?
孙江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行业大佬们虽然也涉足了移动支付,但实际上在精力投入、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上,跟我们比起来都会有差距,这是公司发展战略所决定的。
另外从移动支付业务的实现来说,我们侧重于与银行合作。这是我们跟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有非常巨大的不同点。
只想做个细分领域的诸侯
新京报:很多第三方公司开始更大规模地跑马圈地,整个行业是不是还属于烧钱的态势?
孙江涛:比较大的公司,资源非常丰厚,同时拥有多轮的国际、国内的VC投资。他们在做支付的时候,走的还是传统互联网或者团购的路线。先烧钱赚取用户数量,把“队友”都熬出去了再去赚钱,拼的不是产品也不是服务,拼的只是资金的量、融资的规模。
我们更希望在细分领域中,创造有价值的特色和有优势的产品,做一个细分领域的诸侯。
新京报:一年下来,你觉得支付行业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什么?
孙江涛:现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所遇到的最大障碍,一是创新,二是价格战。
创新速率的减缓一方面是因为监管的加强,这是一把双刃剑;另一方面则是行业中某些企业缺乏创新意识,抄袭情况时有出现。
价格战则相对好理解,在竞争无序化状态里,产品和服务差异不大,就打价格战,而要解决价格战就要靠差异化的服务,让商家不太关注交易价格的问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