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一早,霍州煤电集团某煤矿的王春宇(化名)再次来到位于太原市滨河西路的山西省环保厅,他希望当天能得到煤矿环评的结果。这家煤矿原产能60万吨,从2010年年底被霍州煤电集团兼并以来,他几乎每个月跑三趟临汾,跑两趟太原,煤炭、工商、税务、国土、环保等七八个部门一个一个拜访,但至今还没有拿到开工报告。
“腿都跑细了,事情还没有大的进展。”王春宇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从2008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至今,狂飙突进式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已经走过了近四个年头。今年2月29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厅长吴永平在全省煤炭工业会议上宣布,全省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圆满结束,累计关闭矿井1505处,淘汰落后产能2.6亿吨,山西进入大矿时代。
三年多的“壮士断腕”,山西饱受争议。但是也为全国的煤炭资源整合积累了经验。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山西的转型发展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山西的“后煤改时代”亟须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以及政府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作用。
产能上升矿难下降
7月17日上午,位于静乐县双路乡的山西潞安集团潞宁静安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潞宁静安煤业)彩球高挂、彩旗飘扬,该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90万吨/年技改工程开工奠基。
潞宁静安煤业是潞宁煤业公司于2009年兼并重组整合的单独保留矿井,由原山西静安煤矿有限公司及部分新增资源组成,并经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办公室批准设立。该项目井田面积2.33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3371万吨,可采储量1873万吨。
“这是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结束后一个新的开端,因为省政府已明确加快煤炭企业复产进度,相信其它煤矿也会进一步加快建设新型现代化矿井的进程。”潞宁静安煤业总经理申志平激动地告诉记者。
事实上,山西煤改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末,山西煤炭产业政策已经开始“收口”,矿井数量从1万多个减少到4000多个,2005年的煤炭资源整合中又从4000多个减少到2600个。2008年9月3日至4日,时任山西省省长的孟学农在临汾召开全省煤矿企业关闭整顿、兼并重组推进会,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发出了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动员令。然而,紧随其后的襄汾“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却让孟学农黯然去职,这多多少少影响了其后的兼并重组工作。新任省长王君接过整合重任,于2009年4月推出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紧随其后,山西陆续出台了8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经过整合,山西的煤炭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法规处处长武玉祥告诉本报记者,“首先是产业水平明显提升。矿井数由2008年底的2598座压减到1053座,70%的矿井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保留矿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二是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办矿企业由2200多家减少到了130家,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矿企业。三是办矿机制明显优化。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以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办矿格局。其中:国有企业办矿占20%;民营企业办矿占30%;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业办矿占5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2011年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85,比2008年减少了0.335,下降了80%,不到全国平均水平0.564的六分之一。”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