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从发布以来,一直在做不同的尝试,无论是从功能还是运营形态,都有所创新。尤其是从微信4.0以后的版本,带来了很多功能上的创新,包括最近推出的公共账号平台。
平台一出,各路机构纷纷入驻,无论是媒体还是各类网络服务,都纷纷在微信上开通公共账号,大有试图抢占微信制高点的意味,社会化营销家们更是迅速瞄准了具有较高质量移动用户占有率的公共平台,试图在微信上重演微博营销的热潮。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机构在微博上推广自身的微信账号,甚至包括Talkbox 。
除了微博上的大号和机构之外,还有一些线下商家如星巴克,朝阳大悦城等也在微信公共平台上开拓疆土,试图在微信这一社交平台上构建新的营销渠道和模式,并做出一些新营销的尝试。
很多观察家认为微信的通讯工具属性更容易实现精准营销,可以提高广告或者商家的信息到达率。但是,微信真如观察家们所说,存在很高的营销价值吗?或许还言之过早。

看似美好的点对点营销
微信是社会化关系网络,注重点对点的传播,可以说,信息到达率几乎是100%,也就是说,当你关注了某个公共账号,订阅信息的到达率也是100%,而且由于微信本身的通讯属性,信息的传播几乎是实时的,如果你关注了很多个公共账号,那么你所面临的将不仅仅是二十种不同的信息来源,它们还可能成为二十种不同的信息干扰。此时,微信可能从当初的通讯工具,变成你的困扰。

每天看新闻、看微博、看Apps,你已经接收到大量信息了,你还需要微信给你带来的信息过载吗?
期望过高的营销平台
从营销角度来说,关键在于平台的规模效应和关注度,在于受众越多越好、传播越快越好,信息的传播和流动速度决定营销结果的好坏,但微信的本质在于一个沟通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用来做客服似乎更符合他的工具属性。
再者,众多企业和社会化营销家们试图在微信上重演微博营销的热潮,从微信的场景和需求上来说也不能得到满足。
李开复在微博上能短期内就聚集大量粉丝的原因在于开复本身所具备的影响力和名人效应,所以在微博上只是名人效应的另一种体现,换到微信上依旧会有一大群的拥笃,只是平台的转移和粉丝群的扩散,但如果普通人群想借助微信平台做出新的效果,在微博的公众平台上都无法实现的目标,在微信上也很难。毕竟,你的属性跟你在什么平台无关。
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你是屌丝在哪儿都是屌丝,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所以,别对微信的营销价值期望过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