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9月初“泊头火柴厂”最后一批资产设备被拍卖,泊头火柴厂,这家曾经改写国人依赖“洋火”历史、建功立业的百年老厂,终究画上了历史的句号。
作为中国百年经济史上的改革先锋,泊头火柴厂不仅是中国最早实现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企业之一,也是最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的试行典范。过往体制中的各项利弊都在这家百年老厂的兴衰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追忆那一根小小火柴擦亮中国历史、照亮无限时代回忆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一家百年老厂轰然倒闭?
更令外界唏嘘的是,故事的结局或许本可以改写。
“不仅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还有大量的积蓄,拥有十多条的先进火柴生产线,在外部小火柴厂一条生产线最多一年就能赢利200多万元的大好形势下,它却轰然垮掉……”作为百年泊头火柴厂历任时间最长的老厂长,王维龙回忆起来,痛心疾首。
“火柴厂的衰败虽然和火柴市场的萎缩密切相关,但这并非主要原因。”王维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他看来,最后的20年,火柴厂从承包经营、新产品转型、到尝试出口、引进外资,包括市场兼并、公司股改……虽然有起有落,但绝非穷途末路。
鼎盛:
工人干劲足 产量飞速增
始建于1912年的泊头火柴厂(以下简称泊火),在今年正好迎来它的百岁诞辰。只是往日红火热闹的生产车间,如今都被贴上封条、大门紧锁,厂区里也荒草丛生、羊粪满地。
王维龙,1970年进厂,自1987年起连续17年担任泊火厂长。在他眼里,泊火百年史上总共出现过两次辉煌: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以及1988年~1998年这十年。
泊火的近代辉煌正好始于王维龙上任厂长那年。
王维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1987年的火柴市场因为竞相倾销而很不乐观,除了泊火以外,其他厂家几乎都在亏损。鉴于此,他在1987年上任自写承包书的时候,当即确定了“启动市场、扩大市场、控制市场”三大战略,并通过召开全国产销联营会,将价格提到了合理价位。
王维龙回忆道,1987年年产90万件 (平均日产约2500件),1992年建厂八十周年确定的生产目标为日产4500件,1994年日产已达5500件,从1996年往后,历史最高日产达7500件。
这样飞速增长的生产规模是泊火辉煌的最好证明,1996年被誉为世界火柴大王的瑞典火柴集团的代表来厂参观后,感慨道:“你们的生产设备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是你们的管理和使用效果非常优秀,你们的产量最大,你们应是世界火柴大王。”
泊火的市场地位也在此期间得到迅速巩固。做过多年销售的老员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1997年泊火市场已经覆盖国内的北方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达到黑龙江,西北覆盖到新疆,南部市场也延伸至江苏。
一位在厂40余年的老员工不无感慨地向记者描述彼时的情景,鉴于当时良好的激励机制,在厂里最辉煌的时候,工人们本该8点钟上班,实际上早晨6点就已经就岗,开足马力。财务科曾经1个月中,有20天的销售额日进60万元……
转型:
收购失败 合资未果
事实上,在九十年代初,泊火最为辉煌、生产销售都最为旺盛的时候,时任厂长王维龙就已经意识到火柴成为“夕阳产业”,并开始考虑新产品转产。
“1992年的市场是‘冷中求热’,泊火争取到了其他厂倒闭腾出来的市场空间。”王维龙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在保证增产的同时,1994年,泊火已经采取“增产节约”运动,1996年则是“知难而进”。
记者在泊火建厂80周年 (时值1992年)的庆装盒上看到一串清晰的介绍,“除生产普通安全火柴,旅游火柴、宾馆饭店专用火柴、广告火柴外,还生产刨花板系列产品,桌面、茶几面、椅子面、玻璃钢画,吹塑工艺美术镜,冰棍棒、各种包装纸箱等产品。”不少老员工表示,泊火当时还生产过化妆品、防盗门等。
不过在王维龙看来,上述转变都未能真正形成规模。而他最遗憾的,是“房地产”转型开发未能成功。据他称,当时泊头火柴厂具有合法的开发资质和正式的开发公司,又有相当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建队伍,且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但因遇到阻力,规划最终泡汤。
除了尝试各种新产品转型外,泊火还曾做过“走出去”的探索。
“1994年,一位南非客商来厂参观后,有意和泊火合作在南非建厂。”王维龙回忆说,经考察,在南非50支装的火柴卖到0.9元/盒,瑞典自产200支装的火柴卖到9元/盒,而当时国内50支装的普通火柴仅卖5分钱一盒,利润相当可观。但鉴于当时南非建厂的外交条件不成熟,又因对方市场出现诚信问题,出口计划告吹。
不过,1997年,合资事宜又现曙光。当时,泊头火柴厂与世界最大的火柴集团“瑞典火柴集团”开始谈判接洽,瑞典方面开出的合资条件是,出资7000万元控股泊火70%的股份,而彼时泊火的生产性资产总额仅为5000多万元,不仅可以获得充足资金,还能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在王维龙看来,这是一笔相当划算的生意。
然而,最后合作仍没有成功,这也是王维龙回忆起和火柴厂共同经历的大半辈子中最“悔恨”之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