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伊始,系列针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政策相继出台,从《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再到《2011年“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升温。资本必然嗅觉敏锐,相继出手文化创意产业,同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专项基金陆续浮出水面。
据清科研数据库资料显示,2011年,已经成立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数量为13支,同年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事件为35起。其中,近超过5支专项基金已展开投资,尤以华映文化产业基金及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表现最为突出。而2012年上半年,从数据层面呈现一个有意思现象,中国新近成立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数量已经达到15支,而同期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披露的投资事件仅为8起。15支专项基金中,近50%的基金首期募集完成,或已募集完成,但是仅有1支基金披露了1起投资事件,即中金赛富文化传媒基金投资动平衡。(备注:本文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影视制作与发行、动漫、出版、演出、文化旅游等与传统意义文化创意产业强相关的行业,并未包括各种呈现形式的广告行业。)

尽管数据存在一定不完全性,但清科研究中心认为,对于中国文化创意这个特殊的产业而言,我们却不得不直面两大问题:
一、文创产业专项基金“不是你想做,想做就能做”。2010年-2012年上半年,成立的中国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来看,我们发现两大特点:首先,大部分文化创业产业专项基金背后LP实力雄厚,不乏大型国企、地方政府,甚至还有国家财政部的身影。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上下齐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但却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拼爹”现象严重,资本角逐的背后还需要各种力量的平衡,这也进一步鉴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并未实现市场化运作。其次,地域性质的文化创意专项基金繁多,如常州、杭州、上海、海南、广东、天津、新疆等地市均建立相应的文化产业基金,但均表现平平。这无不引起担心,这些地方产业专项基金如果未找到适当出路,是否会出现“文化圈地”现象?但从2005年中国动漫这一典型的文化创意细分行业的发展中,我们认为,产业园区并不能解决一个行业发展困局。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