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者注:在《IT经理世界》杂志对目前百货业危机的深入调研采访中,资深记者@郝智伟 与一位老百货人李彦(化名)数次交谈,不难看到目前百货业面对变革时的震惊、落寞与无奈。显然阿里巴巴双十一的191亿已经对各大百货巨头产生了震动,密集开会研究双十一已不是新鲜事,但现在的百货业如同坐在岔路口一般,似乎每一天路径都可以应对危机,“但目前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
郝智伟原文如下:
作为一个“老百货”,李彦(化名)最近频繁穿梭在上海百联集团的各种会议上。“显然,11.11电商们的巨额销售深深震撼了领导们。”他解释道, 单阿里巴巴一天就完成191亿元的销售额,相当于“百货之王”——北京新光天地2011年收入的2.9倍。这让百联旗下的永安百货、东方商厦、第一八佰伴等传统百货大拿深感危机,于是,纷纷邀请深谙业态的李彦去讲经布道,希望能找到振兴自己的良方,摆脱“电商促一天、百货忙一年”的窘境。
“但实事求是的说,目前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李彦说道。他本人从普通百货商场的柜台管理,到高级百货的楼层经理,再到新商场筹备负责人,直至成为百联负责战略的高管,一步步从基层走上来,十多年的经验不可谓不老道,眼见着百货业从“曾经的辉煌”走到“如今的落寞”,心中透着些许无奈。
特别是最近两年,在网购兴起、成本飙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联营制弊端被放大,百货业步入加速下滑通道——在国内百货业发源地上海,第一百货、永安百货等巨头陆续从多个黄金地段撤出;而广百集团董事长荀振英则透露,今年初,广州有50%的百货店出现亏损。其中主要的九大百货店销售总额在“5.1”假期同比下降了3%,端午假期同比下降8.4%;此外,北京标志性的新光天地和赛特购物中心上半年增幅也分别同比下降27.9和9.6个百分点……
按照瑞银集团的测算,百货业H股加权平均税前利润将从2010年的1377元/平方米降低到2012年的1166元/平方米。显然,销售、利润双降正将百货业带入萧条的寒冬。它需要重新拟定自己的安全边界。
“转型已是必然。”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韩微文说道,无论是向购物中心靠拢、改为专业专营,抑或是渠道下沉、走奥特莱斯路线,对于百货公司而言,都是有益的方向。其核心是用各种手段,与消费者建立“神经连接”的独特体验,真正地粘住他们。
问题出在哪里?
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机制的苦果。传统扣点(百货公司按销售额抽取一定百分比的佣金)和保底抽成(百货公司与入驻者约定每月最低销售额,确保其最低抽佣)的联营模式,让百货公司们做“房东”、赚“Easy Money”的大佬心态不断膨胀,眼睛只盯着品牌柜面的销售额和平效(单位面积的销售额),离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商品供应链越来越远。但是,随着网购的蓬勃发展,各类购物中心的兴起,传统百货业与年轻一代的“神经连接”被淡化,享受着“坐地收钱”的百货业巨头们被表面靓丽的数据迷惑,习惯了养尊处优状态,便失去了变革创新的锐意。放任的结果,便是扣点由原先平均40%左右下降到如今的20-30%左右,净利润率更是从10%以上下降到现在不足5%。
“仔细分析一下,便明白百货公司已经没有能特别吸引人的品牌或服务。”李彦说,单一个Jack & Jones品牌,在上海人民广场2公里的商圈内就有10多个铺位,最近的直线距离不超过200米,每家商场都想用它来招揽年轻消费者,千店一面下,“黄金地段”又有何意义?而且就是这个品牌,在“11.11购物节”当天,仅天猫销售额就已经过亿元,还有多少人愿意亲自到线下奔波、比较,最后花更高的价钱买一件衣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