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公司和创业公司的创新路
近几年有外包公司开始涉足自主技术及产品研发,外包公司从事研发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为转型找方向,第二是研发的新技术和面向大众产品成为不错的广告招牌,吸引更多外包客户。
以大家熟悉的TalkBox为例,它便是外包公司研发团队的产物,所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公司。TalkBox是Green Tomato公司的独立研发团队Farm,继2009年推出HK Movie后又一个得到广泛好评的Cye自主研发产品。TalkBox最初由一个4人团队开始进行研发,最高峰时由近20人参与到TalkBox的各项工作中。对于一个在香港,还没找到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TalkBox语音信息设计的创新是惊艳的,以至于很快成为各种手机通讯应用的标配,被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跟进,就连Facebook最近也在其Messenger里加入了类似功能。
TalkBox的例子,反映出了一部分香港互联网从业者的问题——香港互联网不缺有才华且不愿抄袭的人,但对中国大陆市场不了解甚至恐惧、对互联网融资和运营缺乏经验。记得李开复老师曾经建议TalkBox的母公司应该放弃外包业务,公司上下全力投入到TalkBox来应对竞争。只是开复老师无法想象,外包业务对这家公司的重要性:光靠概念和投资,真的不足以养活这家在移动互联网做了10年上的百人公司,更不用说由此带来的风险。
当然香港也有一些不错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如Stepcase, Primitus, 6wave、Editgrid等,都有着不错的产品,也有微型但精干的团队。与有外包公司做后盾的团队相比,他们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香港本地市场太小,互联网行业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洗礼,在资本市场活跃的香港这些公司却无人问津。偶尔会有来自大陆或海外的风投关注,但实际融资成功率很低。
最近一段时间香港出现了面向互联网的孵化器如CoCoon和AcceleratorHK等,不过目前还未见到成功案例,所以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
十年河西 互联网已成冷门
另外我提一下相关行情,与国内互联网欣欣向荣不同,一个香港的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从事Apps或者其他IT开发。起步工资大约10-12k港币,相当于普通地段30多平方两室一厅的一个月房租,或者繁忙茶餐厅有经验的洗碗工收入。相信这也是国内不少互联网公司给应届生的开价,只是香港生活成本要高得多,且几年内晋升空间不大,属于比较冷门低薪行业。相比之下,如今读IT专业的学生,如果进入投行做IT Backend Support而不是在外包公司写App,起薪可以高出非常多。
也就是10年前,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香港互联网工程师最热门,有几年经验可以开到近10万的天价月薪。泡沫后大财团们对互联网不再有信心,无论是私有化退市还是科技业务转型,资本不再围着互联网创业者转。10年来,创业者始终找不到资金发展,也成了香港互联网产品发展的死结。
而事实上,10年来互联网不但没破,且创新仍在继续。56K的猫甚至被换成了千兆光纤,大陆的互联网企业也成了世界的焦点。而香港,还没走出那场阴影。
总体来说,互联网在香港属于夕阳行业,资本不青睐,政府不支持,企业不投入,人才往外跑,家长觉得小孩读IT没前途。这几年因为智能手机在香港的高普及率,Apps开发创造了一些机会,有人看到曙光,2000年倒下去的一代有一些人希望卷土重来,试图重新创出一片天地,无奈环境已大不如从前。
即使家家户户拥有1000M的廉价宽带接入,又如何?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