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三阶段并存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准确定位。1975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全过程呈一条S型曲线,具有阶段性规律:第一阶段,当城市化率超过10%以后,进入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第二阶段,当城市化率超过30%以后,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第二阶段,当城市化率超过70%以后,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趋势。
当前,以西藏、青海为代表的城市化第一阶段,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土地由农地向工商业用途的转换,人口,城市化率可以部分刻画其发展特征;以湖北、四川为代表的城市化第二阶段,是城市存量人口在不同产业、大中小城市的再配置,城市分工和城市职能的重要性远大于城市规模,在这个阶段,城市完全有可能在城市化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实现持续增长;而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化第三阶段的关键,则是减少分割、扩大开放,这一阶段中,城市繁荣的动力在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借助于国际市场、国际资本、国际交通通讯网络、甚至国外的劳动力和土地。
过去15年,中国出现了两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北京与上海),如果按照当前的速度发展,那么在未来20年里,中国将出现另外6个这样的巨型城市: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成都。届时北京和上海人口将超过2000万。
经济中心、贸易带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不太可能实现多极化增长,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提升最快的区域极有可能是:城市化第一阶段人口最多、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的城市;以上海为中心,沿长江中游向西延伸的内陆城市,主要包括杭州、南京、合肥、武汉、长沙、重庆和成都。
从一个国家范围看,生产率提升的空间取决于不同产业产值占比与就业占比的匹配程度。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第一阶段的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大于10%、人口占比51%、GDP占比30%、国土面积占比70%,虽然该区域城市化的推进将使生产率加速提高,但总体上由于其经济体量较小,可能无法完全对冲第二、三阶段区的减速程度,从而使人均GDP增速处于减速通道。
如果上述判断成立,那么任何试图推进区域平衡增长的努力都可能归于无效,有的城市可以实现持久增长,有的则会延缓增长甚至停滞。基于此,目前多数省市推出的“大城市圈”发展规划蕴涵着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