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称,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实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现大量留守老人。寂静的村落、孤独的背影,农村养老问题牵涉面广,长期被忽视。“广覆盖、低水平”的基础养老金,还不足以负载农村养老之重。
2012年,新农保在全国铺开,虽然参保自愿,但在很多地方,扩大覆盖面是被当做政治任务来抓的。这一年,数目庞大的60岁以上农村老人,不用缴费,享受到了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终于支出了用于农民养老的钱。
那些老人村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年纯收入不到3000元,因为距离北京很近,青壮年大部分都在北京打工。2012年,赤城县强力推进新农保,已经上了60岁的老人,可以每月领取55元的新农保补贴,新农保参保率,达到了90%以上。
赤城县东万口乡巴图营村是个大村,户籍人口超过了1000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0多人。在巴图营,60岁以上的老人,都享受到了每个月55块钱的养老金补贴。“55块钱,哪够养老,”村委会主任闫光俊说,“有儿女的,儿女接济一些,没儿女的,还得拼着老腰种地呗!”
巴图营是典型的老年村,半上午的时候,老汉们聚到村头上,晒晒太阳,聊会儿天,就是一天主要的活动。很多60岁以上的老人,早就失去了劳动能力,养老只能靠儿女。
闫光俊说,那些儿女接济不上,身体不太好,劳动又不行的老人,生活上就困难得多了。儿女在外的,最怕生病,又花钱又没人照顾。尤其是那些上了70岁的,除了农活儿干不动,生活料理也渐渐成了问题。
闫光俊今年59岁,有一儿一女,都在北京打工。儿子今年30岁,前年贷款购买了一台挖掘机,首付款是老闫出的。儿子的负担也很重,孙子已经10岁了,一家人在北京租房住,生活很吃力。老闫自认身子骨还算硬实,还能种几年地,不仅不给儿子添负担,还帮着儿子还挖掘机的贷款。
巴图营村60岁以上的老人,大部分是留守老人。这些老人们,有的曾被儿女就接到城里去住过一段。但大多数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待上一段时间就回来了。
说起未来的养老,闫光俊说,没敢想指望儿子。就目前来看,儿女们也没这个能力。2012年,闫光俊的养老保险交了4400元钱,他得交到65岁,才够15年。等干不动了,就等着拿养老金。估计那时候,养老金能有个七八百块钱,勉强也能够生活。
东万口乡有个养老院。闫光俊说,那里倒是不错,但那是国家的福利,不是谁都能去的。巴图营这么大的村,只有两个人住进去了,都是没儿没女的五保户。
进城的路也艰难
蛇年春节在哪儿过?难坏了朱永海。
2012年的冬天,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遭受了暴风雪的侵袭,丰镇市红砂坝镇八台营村的雪,积了一尺多厚。好几个月,朱永海的粮食运不出去,卖不了,而外面收粮的商贩,也进不来。
2011年,孙子在400里之外的城里出生,老伴儿进城照看。他们何时搬到城里住,也提上了日程。朱永海的儿子在呼和浩特市工作,已经为老人买下了房子,一直催促着他去城里住。不过,朱永海扔不下满院子的农具物件,还有猪、牛、羊、狗,更舍不得名下的几十亩地,总觉得离开了土地,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就这样,他一年推一年,守着荒村。
朱永海所在的八台营村,曾经是个人口众多的大村落,大约2000年前后,村里的人就开始了外迁的大潮。年轻的村民们随着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开采,到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中蒙边贸口岸二连浩特等地打工,并逐渐外迁,就连留守老人也正逐渐走出村落,投奔已经进城的儿女们。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