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两者的有机融合,就是“以用户账户为中心”的移动金融应用的雏形:为用户打造贴身的“自助金融管家”,整合各家银行(或其他账户发行方)分散的流量和产品,提高银行卡的活跃度,帮助真正的B2C电商做好流量引导。这是用户、银行、商户都需要的服务。例如,“任意银行卡间的转账”、“银行卡营销活动指引”、“收支记账”等基础的产品包装优化后,就足以使三方共同受益。
已经有先行者在尝试:51银行卡管家、卡牛等第三方应用,银联手机支付查余额、手机银行超级转账等金融系客户端,以及刚刚公测的“支付宝卡宝”等,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方面的巨大潜力。然而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期待着一个更纯粹更坚决的移动金融应用的出现,可能是一家金融系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可能是个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众包”型的支付服务提供商。无论如何,这将是一家伟大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的雏形。
需要进一步阐释一下,移动金融应用看似以“移动客户端”为载体,却不是只做远程支付。通过NFC、二维码、智能机配件以及与移动运营商的SIM卡结合,同样可在近场支付领域发挥奇效。这也是在银行磁条卡向芯片卡迁移的大背景下,广大中小银行在发卡领域赶超传统大银行的契机之一。
当然,向移动金融应用转型,意味着支付服务从幕后逐渐走到台前,不再只是商户与银行之间的临时桥梁,而是真正有了自己的商业使命,成为金融与互联网协同发展的纽带。
银行势力的崛起
比尔·盖茨曾断言“传统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该结论未免有些夸张,至少在国内是不现实的。但银行的电子化能力确实远远落后于发展,甚至可以说,正因为此才造就了中国特色的电子支付业务。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彻底颠覆了银行对持卡用户的传统服务思维,使之变得更加电子化、便捷化和个性化。网银是第一个因互联网推动而标准化的银行通道能力,接下来会是什么呢?快捷无卡、IVR语音、代收代付、空中发卡…… 无论如何,银行的电子通道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标准化。另一方面,这些电子通道的承载能力、安全保障、产品易用性、资费定价方式等需要大幅优化,才能满足80后、90后主流用户急速膨胀的消费需求。
各大银行的支行为了存款或其他竞争性资源近乎“无底线”地放宽接入限制、调低接入价格,良莠不齐的电商和第三方支付公司产生了相当可观的交易规模,却也透支了这些电子渠道的生命力,特别是安全性得不到可靠的保障。某些恶意公司的技术漏洞可能会影响使用同一类通道的所有同行,进而威胁到整个互联网的发展。
这个问题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优秀的电商和支付公司可帮助银行,一起重新梳理和规划银行电子渠道的接入和使用规范,并划定出合适的成本空间来作为银行升级和创新的动力。
过去,电商和支付公司为了在快速发展中尽量不受银行限制,创造出“虚拟账户”,现在看来其普及程度、户均余额、合规安全性、盈利模式等在业务发展中逐渐触摸到了“天花板”。随着银行电子渠道能力的加强,我们看到支付公司已经有这样的趋势,将虚拟账户作为银行账户的一种营销补充,而非用户资金的中转主体。这样,支付公司与银行也就避免了无谓的竞争,而以一种互相补充的方式更好地合作和发展。
监管方式需要调整定位化繁为简
支付作为离钱最近的非金融行业,在国内的信用环境下确实是需要加强管理的。人民银行承担了这一重任,然而当前的状况却并不乐观。
人民银行以“支付业务”为对象开展监管是一种管理上的错位,很容易陷入用传统机制制约新兴业务发展的僵局。“支付业务”是响应市场需求而诞生的,天然多变而复杂,其类型和模式根本不可能定义清楚。例如在人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三大类八小类支付业务中,“货币汇兑”已不复存在,“移动电话支付”始终给不出定义,“互联网支付”与其他业务明显不在同一维度。即使是操作模式相对清晰的业务如“银行卡收单”,对业务行为直接进行规定也只会遏制其创新。更别说是其他仍在不断演进变化中的支付业务了。
人民银行需要换一种视角,从所擅长的金融领域出发,提炼“支付业务”涉及到的核心金融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其使用方式进行规范,并根据市场发展及时地调控,例如银行通道的开放接入、用户商户的信用认证、资金流向的记录管理以及可联网通用的各类基础设施等。在后续出台的相关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我们看到人行已经有所考虑,只是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并配合相应的监控和奖惩措施来保障执行【创业网 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