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人的个人好恶上讲,我不太喜欢京东,算是苏宁的忠实顾客。在去年下半年的几次“超级零元购”活动中,从空调、冰箱之类的大家电到暖风机、电水壶这类小家电,还有高压锅、电磁炉、豆浆机这些厨房用品,以及机油、GPS、行车记录仪这样的汽车用品……有用的东西、没用处的东西,都买了一大堆,甚至可以说堆积如山。机油,估计家里的两台车能用到后年;图书,能看到5年之后;至于用来凑单的洗发水、鼠标、优盘,更是多到不知要用到何年何月。因此,单纯地从历史财报和统计数据来看未来发展,是很有局限的。虽然从经济“三架马车”的比较数据来说,似乎消费之火才刚刚被电商点燃,但是放到局部的细分领域,可能很快就会饱和。比如大家电小家电,饱和之后又怎么办呢?消费习惯不改变的话,新的市场是不能被创造出来的。以空调为例,我买过一批之后,用得好好的,你总不能叫我统统扔掉再买一次。
电商“三国杀”的结果,养成了消费者一个习惯:谁打折厉害,我就买谁的。导致现在的电商竞争,过度依赖价格的力量,对京东和苏宁而言,拼的是背后的资本实力。京东依赖风险投资的输血,总有烧成灰烬的一天,苏宁作为A股上市公司,有亿万股民“撑腰”,似乎更财大气粗一些,但总是增发也非长久之计。马云虽然掀起了1111和1212这样的造节运动,但如果没有商家们大幅度的价格优惠,业绩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所以价格战绝非可持续发展之道,像京东那样依靠输血求生存求发展更是饮鸩止渴,只有开拓和创造新的消费领域才是。作为中国电商的奠基者,马云就胜在创新。启动电商最大的困难是信用体系的缺失,他用支付宝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知道很多电商人乐观地认为,电商必然取代传统,成为消费者的不二之选。其实如果有人要问,消费者更喜欢从电商渠道买东西,还是选择传统渠道。我想答案会出乎双方的意料。因为从人性的角度看,人天生是喜欢选择的,选择的可能性越多越感觉到自在。所以当传统商业作为一种习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时候,电商的出现给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看见了更多更灿烂的世界,所以人们乐于接受。但假如将来电商与传统商业相比显出咄咄逼人的强势的时候,消费者反倒会念及传统商业的好处来,谁也不愿意被一种选择所绑架。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