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移动的个中人,看着这些年移动向互联网艰难转型的风风雨雨,真心感觉遗憾。即便是现在,与一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大佬比起来,移动仍是名符其实的高帅富。
当年拯救过互联网、最早提出培育移动互联网的企业,投入了不知能买下多少公司的钱,做了所有热门的业务,却在移动互联网进入最辉煌时代之时,慢慢的被边缘化,最近在微信收费问题上成为众矢之的,俨然变成了网友们口诛笔伐的阻碍者。
这是宿命吗?高帅富还有重塑当年辉煌的机会吗?
一、宿命的纠结谁也不愿意满足当前的成功
在最为风光的时候,移动就有沦为管道的危机感,06年将SLOGAN从“移动通信专家”改为了“移动信息专家”。
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电信也辉煌过,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后来互联网大佬们在台上指点江山的时候,电信只是默默的做着管道、IDC这些底层基础活儿。移动不愿看到这样的景象再次发生。
于是有了很多故事
移动梦网短暂辉煌过,在2000年前后中国互联网泡沫时还救活了当年的几大门户,救活了唱片公司。但07年智能手机出来后,封闭的体系被打破,游戏规则变了,历史再一次重演。
可移动不是个认命的主,什么热做什么,手机操作系统(Ophone)、微博(移动微博)、社区(139社区)、应用市场(MM)、本地生活应用(无线城市)、即时通信(飞信)、移动支付、二维码、彩云、团购……,如果到省公司一层,那看到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
可是,最终还是难逃宿命。
二、OPhone:缺乏技术创新和用户价值的标本
OPhone推出的时候,Android还是1.x时代,塞班也还未消失,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还未出现当前的双寡头格局。
可惜,与大多数“移动式创新”一样,操作系统是由一个不知名的合作伙伴做的,说白了很多所谓自主研发实质上也就是Android1.x的优化+移动自有数据业务的捆绑,笔者在OPhone一开始就参与内部征文,当时很悲观的预言其很快会失败,结果征文还获奖,可惜一语中畿,现在内外都已接受Ophone是一款失败的产品的事实。
笔者认为Ophone之败,在于缺少核心技术创新,又缺少去攻克核心技术的心,简单的“Android内核+外层”模式早晚被谷歌不断升级的系统整死。二是没有给最终用户带去核心价值,这是Ophone的罩门,做OPhone本质就是在捆绑死了诸多大家并不喜欢的自家数据业务,捆绑本身没错,但是捆绑的这些业务也是乌七八糟,这些捆绑就是累赘,没有价值。
于是,在Android在2.x迈向3.x的时候,OPhone的内核永远的停留在了1.x。同一时代,很多同样雄心勃勃尝试做ROM的公司也悄无声息了,不过可以断言,还是会有新公司来挑战的,但是只有有技术创新、有变革、有新的用户价值的,才会颠覆格局。
三、移动微博/社区: 运营能力之殇
移动微博一开始叫作139说客,又是一个起个大早没赶到集的产品,彼时微博还刚刚兴起,开心网与人人网热斗正酣。
移动微博产品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还有了个微博内容免费短信群发给粉丝的卖点,当然这个功能在内容尚少的时候有新意,但是内容一多之后谁也受不了,最后这个功能被迫关闭。
后来移动微博产品也不断升级,社交功能、社区功能、游戏功能都紧紧跟上。如果说产品有问题,那算差异化不够。但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产品功能本身就同质化严重。为何能迅速崛起,移动微博却悄无声息呢?
最大问题是缺少运营能力。
微博是“自媒体+社交”双重属性的产品,新浪微博以擅长的媒体运作能力切入,其成功的把微博变成了名人、想出名的人以及想发声的人的最佳场所,这种集聚效应使得除了腾讯微博借助QQ的庞大规模稍有还手之功,其他什么网易微博,搜狐微博都无招架之力,更别说毫无内容运营能力可言的移动了。
当然往深层次说,移动是希望把基础通信和线上沟通有机结合,最终形成用户黏性,捆绑住客户不轻易离网,如同飞信、139邮箱一样。
但是在移动现行的机制下,要跟上微博这样快速、及时的响应,实在太难,几个热点事件一下来,大家都会聚集到最快最热的地方,其他地方就门可罗雀了。
另外在特殊国情下,新浪微博还得养一群小秘书对信息进行审查。而中移动必须进行更加严格的信息审查。这是中移动的包袱。
移动微博还活着,但是越来越像各级移动的宣传窗口了。颇有苟延残喘的感觉。
四、无线城市:走回头路的代价
还在3G门户等为代表的WAP网站风生水起、APP才刚刚兴起的时候,移动已经意识到在手机上为客户提供丰富内容和应用是未来趋势,于是厦门、广东开始领头建设无线城市,其核心思路就是建立一个手机上网的门户,可以有生活的所有方方面面应用,11年各省移动开始仿效,省省有门户,市市有创新,恍若当年电信在互联网之初的xx信息港。
可惜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已经是明日黄花,而无线城市连合格的门户都不算,它只不过是很多内容的拼凑而已,没有用户体验可言,而且反互联网之道而行,其运营极度分散,每个省每个市都各自为政,每个地市都是个门户,还是定位都不尽相同的门户。
举个例子,如果要订旅游产品,你会到各个地市门户去找有没有旅游产品呢,还是去一个专注旅游的可以订全国的产品的应用呢?
所以,除了上上央视、上上报纸外,这样的拼凑没有给客户真正的价值,当然无线城市推广还是有杀手锏的:送话费。后来还推出了APP版本,但是其根本的定位和模式仍然停留在互联网之初,落后的代价就是被淘汰。在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期,移动再一次花了不菲的钱,连吆喝都没赚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