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多数富裕家庭或个人都是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即大量私人银行客户资产的创造来源于创业所得,仅有约20% 的个人财富属继承所得。正是由于财富的初始创造特征,使高端富裕人群在管理个人财富的模式上趋于激进,因为他们相信“即使我失去了既有的财富,我仍然有能力再创造出来。”他们认为能够在自己的产业领域内取胜,也同样能够在其它领域获得胜利。北美地区客户投资相对激进,因此更注重股权类产品投资。
私人财富管理的北美模式体现出以投资领域为核心的特征,以投资银行业务、经纪业务和货币市场业务为主要服务项目。商业模式以佣金为基础,通过各种投资交易来驱动。财富的初始创造特征也让北美高端富裕人群对费用比较敏感,他们更愿意通过购买各种产品实现财富增值,而不愿为私人财富管理服务支付额外费用。这也促使北美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服务体现出以产品为主、配合服务的特征。
北美地区私人银行的服务包括存款、资产组合管理、内部投资基金、信托与公司业务、证券经纪、外汇、贷款、现金管理、衍生品及结构性产品、信用证、贵金属、安全保管箱等许多不同业务,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及产品范围相当广泛。北美地区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并拥有了国际影响力,由这些机构提供的私人财富管理服务也融入了更多现代经济元素,如公司现代化治理结构元素、经济分工和专业化元素、规模经济元素、金融全球化元素等。
跨国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强调资产管理能力,业务范围广、金融产品复杂程度高、按照客户需求量身订做。为赢得客户青睐,私人银行各显神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几乎涵盖了生活诸多方面:帮助客户管理庞大的资产,投资股票、债券、对冲基金和外汇等金融产品,提供并购案建议及标的,帮助客户购车、买房,打理税务,为他们的事业继承以及子孙后代的财产问题出谋划策;甚至还帮助客户策划慈善捐助、收藏鉴定,代表客户到拍卖场所竞标古董。一些富豪甚至拥有多达10位私人银行家为其理财。这类服务的回报自然很高,近年来,美国私人银行的理财业务每年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速度在12 -15%,远远优于一般零售银行业务。
(三)亚太——重实业、抗风险的财富趋向
在东方文化主导的亚太地区,其实并不缺乏财富管理的传统。日本幕府时代、中国明清两代,豪门巨贾多有“财务管家”穿梭其间。清末李鸿章时期,中国就有了私人银行的雏形,据考查,在李鸿章家中就有一个给他专门打理资产、金融理财方面的专家,此人便是李鸿章的幕僚周馥,从淮军还在招兵买马之时,一直到《辛丑条约》签订之时,周馥在李鸿章府上鞍前马后“风雨龙门四十年”。无论是筹晌、治河、开矿还是办学、修铁路,乃至李鸿章的家庭财务、子女用度等很多事情,李鸿章都交给周馥来办。也许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私人银行传统。其实,中国的富人们对私人银行应该不会陌生。在罗斯柴尔德家族还在滑铁卢战役中积累财富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私人银行——日升昌票号就出现了。它是中国现代各式银行的鼻祖,虽然因各种原因最后未能发展成现代的私人银行,不过要想知道怎么为中国的富人服务,先看看日升昌票号怎么做的,一定没错。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腾飞及居民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使得亚太地区成为全球第三大私人银行市场。据估算,全球高净值人士约25%在亚洲居住。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衔接了东西方金融业的优势,成为亚太地区私人银行业务开展最好的地区,云集了全球各大私人银行的亚太总部。研究表明,未来亚洲私人银行业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据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PLC)数据显示,目前亚洲大约有2/3的资产并非通过私人银行管理。实际上,私人银行管理的个人资产仅是亚洲个人财富总额的7%。亚洲大多数由专家管理的资产都托付给了美国和欧洲的私人银行。
亚洲尤其是华人富豪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加崇尚勤俭节约,且多是依靠小商业和实业一点一滴积累巨额财富,他们更喜欢实业和与实业有关的股权投资,倾向于自己进行投资决策和操作,而需要私人银行为他们提供信息、融资、顾问与帮助。以中国为首的亚太地区私人银行客户,由于其财富的创造适逢新经济发展、全球化以及资本市场的爆发,财富积累非常迅猛,平均年龄只有42~48 岁。由于中国私人银行客户多较为年轻,普遍处于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加之所处的时代正是投资创富的黄金时期,因此有着极为强烈的再投资、继续创富的欲望,而且由于在年龄及能力上普遍有着很强的抗风险能力,他们更愿意接受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与此同时,中国的私人银行客户在企业快速发展、财富迅猛增长、社会剧烈变迁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对政治、法律和社会等一系列风险的安全担忧。而另一方面,这些私人银行客户的财富创造大多数源自对外开放,他们普遍有着与国外资本接触的经历与经验,为规避国内市场风险和参与全球范围的投资,他们有着更加强烈的离岸资产管理、海外投资及全方位风险管理的私人银行服务需求【创业网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