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几起几落的创业者,史玉柱在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史、20年的市场经济史中颇为罕见。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是中国经济创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史玉柱平滑退休,是微观制度的进步,也是宏观经济进步的投射。
史玉柱退休,与马云退休略有不同。虽然年龄相差不多,但史玉柱却是早半代、甚至早一代的创业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史就创办了与联想齐名的巨人,可以看成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创业浪潮的尾声,也可以看做是第二波创业浪潮的源起,加上他从巨人汉卡、脑白金、再到巨人游戏、民生银行……作为几起几落的创业者,在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史、20年的市场经济史中颇为罕见,因此,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人,他都是一个创业的巨人。
跌宕起伏的是人生,更是历史,史玉柱的故事就是中国经济创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创业史》到企业史
说起创业,其实并非始于今日、也并非始于改革开放34年。年轻一点的应该已经很少有人看柳青写的《创业史》了,也不太会学习、甚至不屑于去了解李四光、王进喜这些人,但是,1949年之后的创业史其实始于1950年代。
那时候中国的重工业经过前两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人们记得的是被历史筛选过的大炼钢铁,而不太记得万吨水压机、一汽创建、生吞活剥苏联技术自己造飞机;那时候中国的计算机技术一度处于全球次领先地位,这是中国火箭发射、卫星发射的微观基础,但是两弹一星被历史书写的时候,青蒿素、人工胰岛素等等很容易被选择性遗忘了;那时候人们进行了非常失败的人民公社实验,但是,大兴水利建设、在70年代紧追当时化工革命的尾巴造化肥的历史也基本被湮没了……
没错,我们的父辈、乃至祖辈们一样在“创业”,一样的起伏轮回,一样的激情澎湃,只是当时的“创业”主要指的是“事业”,而非企业。所谓事业,主要是国家的、集体的,重视群体,而非个人,历史使然也好、命运安排也好,这都是中国第一代的创业史——你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创业前传》。
创业的内涵,从“事业”到“企业”的转变其实时间并不长,再早一点,东印度公司这样的“公司”其实是贸易和军事殖民的混合体。放到全球来说,现代企业主要发轫于19世纪中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会计制度和股权制度完善、全球贸易发展而发展,在20世纪才真正成为市场的主流。
于中国而言,这种转变则又晚了80年。1978年开启的改革,让“创业”从创造事业变为创造企业。1980年代创立的第一代企业当中,海尔、海信、TCL、格力、长虹、联想都是国企或集体企业,它们逐步、基本实现了技术的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华为是近乎全员持股的股份制企业,中兴是“国有民营”,其实是混合所有制组成的股份制企业,美的、创维等私企也是如此,走过了相似的现代化路径……
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竞争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事业再伟大,也难以抵御市场竞争主体是企业的事实,华约败于北约,非冷战之过,非军事之败,企业竞争力的差距才是背后的最大的差距,宏观的市场和微观的企业组合,比国家的“事业”和“单位”的工人更为高效。对中国而言,从“事业单位”到“企业”的转变,过程也是相当痛苦的,伴随着大量传统事业单位的凋敝、传统企业的倒闭(不仅是所谓国企,还有集体企业,私企为主的乡镇企业),上述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关键是它能否抓住时代脉搏、在出色的企业家带领下实现技术的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这种残酷竞争下活下来的企业生命力是顽强的。
历史地看,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依然是事业体制下的话语,邓小平时代不得不把其中的很多工作转移到企业体制下去求解,寻求国家、事业、企业之间的再分工——再分工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提升效率。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