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到公司
【创业网Cye.com.cn】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是“前现代”事业制,那么1980年代则是“现代化”的企业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并进,这个进程延续至今。但是拐点发生在1994年的市场经济制度变为国家制度选择,此后的主要方向已经不再是“事业”、甚至不再是“企业”,而是“公司”了。公司不同于企业之处在于,公司意味着股份的多元化、公开上市、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
所以,你可以看到,不论是中国股市被骂得多么多,中外合资企业的利弊到底怎么衡量,《公司法》有多少纰漏,中国最近20年的“转轨经济学”里,都少不了这根重要的主线。而公司制真正从欧美崛起也是在二战之后,约略60年,此前主要是家族企业。中国的公司制改革,可以说只落后欧美40年左右,正在各种碰撞、斗争、杯葛后,股市、公司制、产权法等都在逐步纳入规范。
譬如,国资委经过10年建设,都开始能比较好的规避国有资产贱卖了,不再容易出现鲁能这样的大国企险些被瓜分的巨大黑洞;譬如,新创企业的创始人团队一开始就能较好实现股权设计,不再容易出现王志东这样的新浪创始人被排挤的事情……尽管,还有各种各样的灰色地带和不完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正非、柳传志、张瑞敏、李东生们,作为第一代企业家仍难以彻底退休,即有行业的原因,有些企业也有公司制不够完善的原因,在接班人选择上存在掣肘;而对于史玉柱这种站在第一代和第二代企业家交界地带的创业者,或者马云、张朝阳这样的第二代创业家而言,反倒建立了更好的经理人制度,更容易退出……
于欧美,20世纪80年代经理人制度开始成为主流,中国目前可能落后30年。当然,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创业成功由创业者、企业家所决定,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后续运营将有经理人决定。企业家的多寡取决于时代,取决于新兴产业的多寡,未来的机会恐怕不如过去30年多;而经理人的多寡取决于制度和环境的健全,未来可能成为主流,我们正在步入一个企业家趋于稀缺、经理人趋于主流的年代。
史玉柱平滑退休,是微观制度的进步,也是宏观经济进步的投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