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B企业的投资,达晨有着自己的判断逻辑,什么样的2B企业更能吸引到VC的投资,并进而取得成功呢?傅忠红解释到:
首先,2B需要比2C企业更加具有专业能力,以及更加的专注,这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2B企业要去看企业真正存在什么问题,对行业的理解很重要,要能够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个企业肯定很欢迎,如果搞的都是花里胡哨的,或者完全是政府推动的业务,公司做起来将是很费力的。
第二,做2B的话要有适当的“忽悠”能力。当然这个忽悠不是个贬义词,它是中性的,因为许多很重要的客户要老板出面,这时打动客户的能力就显得尤为突出。相比之下2C企业在面对一个个消费者的时候,企业的品牌和企业家的个人形象展示便显得尤为突出,毕竟他们是消费者无法触及的。
谈到“忽悠”能力,蓝色光标可以算是其中的典型,如蓝标2011年年报中显示,公司的前五大客户依次为联想、腾讯、佳能、丰田、冠游,贡献收入分别为1亿9千万、9599万、6859万、5001万、3568万,占据了营收总额35.11%。其中,虽然每一个客户在执行层面都有一个高级总监带队,但事实上,最终大客户在年度落实时都会直接落实到一名CXO的头上,并最终沟通敲定。
第三,则是要做到尽快形成成功案例。在2B领域,案例便是准入门槛,没案例的话永远做不出来,没有案例的企业公司都不敢用,甚至投标的大门都进不去。因此许多2B企业在做行业“首单”的时候通常会选择低成本或0成本实施。
最后,规模化复制模式,是企业需要思考的最大的问题。2B企业要做大必须要能够复制,而且是低成本的、快速的复制。2B的复制是很难的,但是中国很多企业家要善于利用新的技术,把一些能够标准化的东西尽量标准化,这需要提醒做2B生意的创业者注意。
此外,在“嘻哆米”看来,面临数据时代的来临,随着2B为客户服务的增加,用户的诸多核心数据将在其产品运转,此时客户数据的使用权限同样是VC所关注的问题,如果能更高权限地使用客户的数据,必然会由于数据的增加可以使得企业更加理解行业,可以分析出客户的痛处所在,并形成光环效应,成为行业的权威。当然在信用体系并不成熟的国内,对于用户数据的使用正处在一个“灰色地带”。
2B企业的机会在哪里?
可以看到,在过去的30年中,国内企业在野蛮生长中,许多企业都处在创始人生态中,公司机制或经营模式的原因造成的管理乱象实属必然。而企业也逐步开始注意公司的结构效率优先于运营效率,同时资源配置优先于运营管理。由此带来的,生产和运营中的保障正成为企业之所急,产业和系统化的升级成为最迫切的需要【创业网Cye.com.cn】。
而此时给2B企业的机会便呈几何基数的增加,如市场规划公司蓝色光标、调查公司慧聪研究、战略咨询公司盛景网联、渠道建设公司通路快件均在各细分节点脱颖而出。
企业有企业的生命周期,而产业亦可以纵向地结构。对此,傅忠红善于将企业的机会矩阵化:“怎么划分企业服务的方向,挺难的,有几个纬度,一个是生命周期,另外是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由这几个纬度组成了一个矩阵,在这里面产生了非常多的机会。很简单,这个企业刚诞生的时候要做注册服务,有些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像北京的咖啡吧,很多创业的地点的方式,企业出生的时候就有很多机构做服务了。”
此外在移动互联网上,2B应用同样嗷嗷待哺,而原腾讯副总裁、《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博士也曾表示:“到目前为止移动互联网对企业级IT市场的影响力还非常小,对这部分市场的营收贡献微乎其微。从历史上看,新的行业取代旧的行业常常需要革那些影响力最大,占GDP最高的行业的命。”与之对应的正是中国Yammer们的崛起,其中移动办公纷享科技在成立之后便顺利的拿到了IDG的2000万人民币融资。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正如《21世纪经济报道》所谈到的那样:企业级产品与个人产品一样,发展到最后可能都会演变为“平台”和“应用”两种形态。平台是指像国外谷歌和微软、国内腾讯等公司提供的平台服务。一方面,企业客户对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比个人客户更为看重促成了平台的形成,这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既包括服务提供方对长期服务的主观愿望,也包括资金的支持等。而另一方面,企业级应用和个人应用一样,也面临有个性化的需求,但是很多平台方无法去提供这些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也许这便是2B企业在融资后的下一个挑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