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择看一部电视剧,是什么影响了观众的决定?故事类型、演员阵容、导演,或者要陪伴的对象,所有这些可能都会被拿来衡量一番,但编剧这个环节往往会成为被忽略的变量。
对于编剧的角色,影视行业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影视制作如同建一座楼房,出品人是业主,制片人是承建方,编剧是建筑设计师,导演则是包工头”,在影视剧的运作链条中,编剧的重要性在于他们是创作的基础,没有剧本也就没有投资和明星可言。
在国内电影市场遭遇挑战的2012年,国产电视剧市场也遇到一场寒冬,去年电视剧产量比2011年增长了13.8%,达到1.7万集,但全国电视台在一年内的有效播出量只有7000~9000集,因此近一半的剧集尚未播出就成为库存。影视作品剧本上的粗劣开始被观众诟病,市场也因此注意到一直落在镜头之外的编剧群体。
近年来,有热钱涌入的影视行业急需大量优秀剧本填充市场,但国产电影总会给予观众“连故事都讲不清楚”的印象,而电视剧在穿越剧、谍战剧、宫斗剧和家庭伦理剧之间轮番跟风的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匪夷所思的剧情设计,这些都让编剧成为被质疑的对象。
然而编剧们却也是一副受害者的形象,导演们对于编剧作品的不尊重和“二度创作”成为他们抱怨的焦点,甚至依然在为署名权与薪酬而奔走维权。与导演、明星等产业链中的受益群体相比,编剧多少有点像电影《摩登时代》中的工人查理。
边缘人
编剧位于所有影视创作的最前端,但剧本不同于小说,它无法作为独立的作品直接呈现给观众,影视作品也必定要经过整个链条的团队运作才得以呈现。
虽然也有一线编剧采用“雇佣小编剧或徒弟代为写作”的流水线操作方式,但国内编剧多为独立创作,剧本写作也有一些固定的套路,以对白讲故事的电视剧需要符合每分钟240字的口语标准,因此一集电视剧剧本大约在13500~15000字之间,而注重画面的电影剧本也会在5万字左右。
国内电视剧的操作模式比电影更为成熟,也有某些既定的运行规则,编剧多因某个项目与影视制作方签订合约,制作方向编剧交付稿酬的10%作为定金之后,编剧就进入剧本大纲和分集写作阶段,分集只要被通过,编剧会收到总报酬的30%。进入剧本的正式写作阶段,制片方会根据合约在5集或10集剧本完成并通过后分期支付余款。通常剧本初稿完成时,编剧就能拿到总稿酬的70%,而最后剩下30%的尾款也会在剧本最终通过后全部付清,当然,就像编剧余飞提到的,“尾款不了了之的情况时常会发生”。
其实从编剧的稿酬就能够看出他们在产业链条中的权重。虽然近年来市场对于剧本的需求让编剧的稿酬有了大幅提高,根据编剧石磊龙介绍,“3000万元投资是当下电视剧的普通制作成本,中等电视剧编剧或许能拿到10万元一集,但演员片酬却占到总投资的60%~70%”。尽管已有金牌编剧能得到10%的营收分成,“但在国内拥有足够话语权能够参与分成的编剧只有第一梯队的50人左右”。
在动辄上亿投资的电影项目中,编剧部分所受挤压更为严重,余飞介绍道,“国内只有芦苇等金牌电影编剧能够拿到200万元稿酬,普通电影编剧的收入在几十万元到100万元不等,许多刚入行的编剧创作一部电影剧本甚至只能得到几万元稿酬”。
当下影视制作尚不规范,大多数国内编剧没有经纪人,国内也缺乏类似于美国编剧协会这样的专业性行业组织,因此国内编剧大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也并不是每一位编剧都能够准确判断自己作品的价值,而这一点却可能被制片方利用,并借此压价。
甚至在很多情况下,编剧的署名权或创意所有权都无法得到保证。2007年6月,麦家在博客中透露在自己单独完成的《暗算》电视剧本署名中,总制片人和出品人杨健成为“第二编剧”,而电视剧《暗算》播出时,片头竟无“原著麦家”的字样。
即便如此,电视剧编剧依旧比电影编剧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按照国内电视剧的一般操作流程,投资人先找编剧写剧本,在剧本完成之后再请导演完成拍摄,由于电视剧的长篇幅,导演在拍摄中即便有所改动大多只能是细枝末节。因此对于编剧来说,电视剧剧本创作更为可控,即便最终需要完成近40万字的创作,但每年完成1~2个电视剧剧本也属于平常的工作量。
相比之下,电影编剧的处境则更加艰难,电影更容易被电影题材、宣传等限制和左右,创作空间更为狭窄。就像光线影业副总裁邝文伟说的,“在以导演为中心的电影圈中,电影项目最初多是制作方或导演的创意请编剧代为实现,编剧也成为被雇佣的乙方”。因此在余飞的经验中,或许电影剧本几天就可以写完,但每次修改都几乎是重新开始,“那种感觉就像不断地碰触同一个伤疤”。
电影导演对于剧本的“二次创作”是一种常态,编剧芦苇花费5年时间先后完成《白鹿原》七稿剧本,但最终却被导演王全安改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但邝文伟却认为,导演不尊重编剧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很多情况下,作为雇主和创意所有者的导演本就拥有创作权,因此导演修改剧本也属合理。即便最初创意归编剧所有,但编剧并不了解现场具体拍摄状况的变化,很多时候修改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尽管“很多编剧都有做电影的梦想”,但却有更多编剧从电影流向电视剧制作。就像宁财神曾在微博上表示“如果让我写电影剧本,除非是我自己导,否则我一般不会去做电影编剧的”,《赤壁》在换了十几个编剧之后也依旧由吴宇森自己完成剧本。
其实在资本面前,所有原创文字都很无力,就像余飞提到的,“编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孤寒命,他统治着一个虚拟的王国”,编剧的生活不会因为某一部作品的火热而发生太大的改变。与投资人谈判,搭建剧组抑或管理团队都不是编剧所擅长的事,因此他们在很多时候都被排挤在产业运作之外。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