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为什么不重要?
根据编剧王海林的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电影制片厂时期,编剧地位很高,编剧的署名总会在电影最前面出现,但走到20世纪90年代,电视行业逐渐兴起,电影市场开始受到冲击,为扩大艺术创作自由度而提到了导演的话语权,编剧的地位也开始急速下降。在近五六年间完成3倍扩容的影视市场上,编剧的角色更显尴尬。
编剧高满堂认为,“编剧其实是一个需要深度积累的职业,好的编剧至少需要经过5年的历练,有过10年的积累才可能产出精品,市场上很多新编剧在技巧上都不够成熟”,因此影视行业对于剧本的需求量与编剧技巧成熟度之间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很多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编剧每月都会受到多家公司的剧本合作邀约,剧本的质量也可想而知,然而编剧环节的薄弱更多的是当下市场运作模式所造成的结果。
由于审查及运作成熟度的局限,国内电视剧一直采用是先制后播的运作模式,电视台占据电视剧销售量的80%。据艺恩咨询发布的《2011~2012年中国电视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省级电视台每年的电视剧采购量都会在3000集以上,而观众对于中国电视剧的题材接受度也更为多样”,因此北京电视台影视部副主任曹立宁表示,“面对如此庞大的筛选量,电视台在电视剧采购中并不是以剧本作为考量,而是看该类型剧以往的市场表现”。
因此即便制片方能够清醒判断剧本的优劣,但是如果落到电视剧的制作决策上,恐怕还要由市场决定。《抗日奇侠》虽因将抗战娱乐化而屡遭质疑,但仍然在多家省级卫视取得收视冠军,并以每集200万元的售价赢得了200%的利润率,因此更多制片方选择跟风模仿抑或名著改编。在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所做调研中,目前十之八九的编剧在创作剧本时,都是在制片方的“委托定制”下完成,剧情上模仿热播剧也是许多编剧的无奈。
其实很多电视剧在播放渠道之外自有另一套盈利方式,即便多部电视剧因无人购买而入库,但电视剧制作大都会以联合冠名得到拍摄地的资助,剧情中的广告植入也会分担一部分拍摄成本,一位不愿具名的制片人告诉记者,“通过电视剧制作过程,90%的电视剧制片人都已经能够做到盈利,就像军旅题材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尽管遭遇收视惨败,但它在没有播出之前就已经收入千万”。
当然也有制片方借影视产业化运作的漏洞获取部分灰色收入,根据上述制片人的经历,受雇于制片人的编剧有时不得不委身于制片人的“阴阳约”,制片人会与编剧订立两份合同,在给编剧的合同中约定稿酬8万元一集,并以此标准支付,但同时也会订立稿酬18万元一集的另一份合同,两份合同都经由编剧签字,制片方仅从编剧这一环节就能获得几百万的虚拟收入。在后期制作环节,制片方也会将最初合约中的30集剪辑为40集出售给电视台,并以此平衡制作费用,这种追求即时买卖的市场环境自然也会催生出无心打磨剧本的编剧。
在电影市场上,电影制片人却是另一番考量,就像邝文伟的说法,“某些类型的电影所追求的是一种声画体验,就像具备3D效果体验的《变形金刚》,剧本显然不是最重要的元素”,况且即便编剧环节非常优秀,但是拍摄、营销、发行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最终作品也会出现漏洞,因此与导演、明星、档期甚至宣传等票房影响因素相比,编剧的权重也更加弱化。
编剧为什么重要?
对于编剧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其实可以拿美剧行业稍作参考,美剧被很多人看做是编剧的艺术,拥有1.2万会员的美国编剧协会(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已经涵盖了电影、电视剧、脱口秀等各种类型娱乐节目的编剧,它并不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它更像是为编剧服务的经纪公司。
好莱坞影视业历来践行“制片人中心制”,而美国导演协会、编剧协会、演员协会等职业协会与制片人联盟之间都会以合约的方式维系各自的利益,协会对于不同层次的编剧设置了最低稿酬标准,并在合约中明确约定了制作公司与编剧的责任和义务。它规定制片方在未付定金之前不能要求编剧提交提纲等书面材料,编剧有权参与制作团队选择和现场探班,而制片公司需要向编剧提供影片的最终剪辑版,并保证编剧有足够时间审核并给予剪辑建议。
许多美剧最初的创意都来源于编剧,也是编剧决定故事和人物的发展方向,在剧本创作阶段,编剧都是团队作战,由编剧主笔召集编剧团队,讨论争辩各个故事主线和人物走向,最后由主笔或者指定的编剧完成一集剧本,美剧的周播模式也会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剧情。
在美剧行业,许多成熟的编剧主笔都同时为该剧的制片人,《生活大爆炸》、《国土安全》、《权利的游戏》等多部美剧的编剧都同时是该剧的执行制片人,美剧的导演反而成为受雇者,只要在一部美剧中能够保证风格和品质的一致性,或许每一季都会更换导演。
在中国,影视制作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国内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也并没有承担起经纪或维权的角色,这些都影响到了编剧的生存环境。然而尽管满是跟风和改编的市场看上去热闹非凡,但就像余飞说的,“最终被人们记住的依旧是那些经过编剧多年打磨的精品”,就像一部《潜伏》被公认为可以作为编剧教科书,让更多人认识到编剧的重要,而它也在30多个地面频道的播出中创下收视冠军,“优秀作品的价值终究会得到市场的验证”。
近几年来,剧本和编剧的价值正在逐渐被给予更多的尊重。主打编剧资源的华策影视与麦家、汪海林等多位著名编剧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而华策的上市也让金牌编剧刘恒和邹静之晋升千万资产,北京喜多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一直处于散兵游勇的编剧组织起来承接业务,成为为编剧服务的经纪公司,而新丽传媒公司也签约了十几个专业编剧的工作室以保证剧集的制作,编剧的运作方式已经越来越多样化。
一直以来,编剧都在多方利益的夹缝中求生存,尽管很多编剧想要推行的编剧中心制未必能够实现,但建立合理的编剧经纪人制度,给予编剧更多的尊重和创作空间才能保证影视剧质量的源头,对于编剧们来说,现在是一个更加美好的时代,只是每前进一步都极为困难。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