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业战略支点意义更大
就全国的激光产业来说,除了深圳大族激光与华工激光可匹敌外,其他激光企业完全都不是一个层级。就光谷的激光产业来说,尽管拥有大小激光企业50余家,激光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一半以上,居全国第一,但是群雄混战的无序竞争局面仍存,同质化东西仍太多。我并不太满意这种发展现状。最近10年,借助区位优势,华南等国内发达地区在激光应用市场的竞争力远远领先于武汉。
拓展激光应用市场显得尤为重要。借助于光谷的品牌效应,光谷的一些激光公司也试图加快激光应用方面的发展。楚天激光转向激光医疗、激光文化领域,打造娱乐表演的激光主题公园,很有眼光。团结激光寻找加工服务的细分市场模式。他们都开始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做自己的细分市场。
不过,不可忽视的是,未来激光产业的竞争还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激光产业要立足于占领技术制高点,加强在光学、电子、机械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放大规模效应,如此才有可能形成千亿产业。任何一个产业,Cye.com.cn如果盲目追求产能,终究会付出代价。激光产业代表了我国先进科技水平,其战略支点意义非常大。华工激光先做好激光器,在核心技术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所以发展后劲更足。
此外,显示、芯片产业对激光产业有带动作用,但我国一直受制于人。我想,在制定光谷的激光产业规划并扶持方面,政府是否可以设计做激光器芯片呢?哪怕是前期不赚钱,政府也应加大投入,牵引两个产业发展。
中、美、德将三强鼎立
纵观全球,激光产业已经形成美国、德国、日本三强鼎立的局面。实际上,日本在激光精密加工系统领域的领先,得益于其数控机床技术较好嫁接到激光产业。
不过,直觉告诉我,大概5年左右时间,中国将取代日本,在激光产业与美国、德国形成新的三强鼎立的格局。因为中国的激光市场最大,发展速度快,机床等相关技术也快速提高,对激光产业的牵引力比较大。
远征国际化,应是当前中国激光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早在2000年之初,华工激光就制定国际化战略,并成功并购澳大利亚的法利莱公司,初次试水国际化。用欧美品牌,较好打开国际市场局面,并弥补公司的技术短板,现在发展很好。
13年来,国内激光产业涉足国际并购的大手笔唯此一例。当然,放到整个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公司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并不小。我感觉,走在前列的要数华为与联想。为什么呢?这与行业特征密不可分。因为联想的电子产品大多是标准化的,走出去的成本相对低些。而中国通信市场发展最快,华为作为技术领先者,产业规模非常大,所以能投钱“砸”市场,华为国际化战略首先是占领欧美市场制高点。加之,通信市场具有相对固定的解决方案,服务成本相对低些。
但是,激光产业以产品为载体提供增值的科技服务,又很难通过国外代理商来实现。加之产业规模小,走出去的成本太高。所以,我个人不建议激光公司盲目地走出去。以华工激光为例,过去3年,我们奉行稳扎稳打的国际化战略,先后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设立七八个办事处,做好本地化。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地方呢?因为东南亚地区离国内市场近,我们的产品有价格优势,而且更易得到文化认同。
当然,下一个3年,我们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激光产业第一方阵而努力,在国际化征途中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我们在做好本地化基础上,必将并购海外公司,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真正变成一个综合实力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激光公司。需要提醒的是,我们的并购,不是着眼于规模,而是着眼于技术层面。欧美一些小公司如果拥有先进激光技术,并购的代价也不大,更有利于本地化。考虑长远、坚持、专注、做出特色,才是我们的宗旨。
闵大勇(华工科技常务副总裁、华工激光董事长、总经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