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明现在被称作“开心超人之父”,他之前的身份是红遍大江南北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总导演。谈起原创动力(喜羊羊的母公司)从零起步、直至成为500集超长动画片的创业过程,感觉如同昨日。
后期喜羊羊资本运作、借壳上市等事件,早先离开的他亦是从媒体上看到的消息,言语间多少有点爱莫能助的感觉:“投资人心态会决定一个品牌走向吧。”
喜羊羊属于投资人符号过于强烈的品牌。投资人苏永乐掌握原创动力100%股权。“我把一个娱乐定位的产品,已做到中国一个行业的指标了。”接受《创业邦》采访时,苏说。
作为喜羊羊的天使投资人、现已转战幼儿教育领域的苏永乐,对后期将喜羊羊运作上市,看作“这只羊最好的选择。”首批预售解禁仅两周,他就转手低价卖掉手中所持8423股,套现1700万元港币。
扑朔迷离的上市这一手,又快又猛、干净利落,带有鲜明的苏氏“港商投资”风格。“与其他地区投资人相比,他们对资本市场似乎有种天然亲近。”某业内人士评说。
你得承认,喜羊羊构成了一个动漫产业的中国样本。
在上市之前,它通过故事创意、剧集量产、衍生品设计、推广授权等快速抢滩国内市场,掘金产业链;2011年,它被一家香港公司以10.4亿元收购。
投资人赚到钱了,创业团队也算名利双收,但对喜羊羊这个原创动漫品牌来说,这是最好的结局吗?
文艺青年的动漫梦
2000年,黄伟明从加拿大打电话回广州,朋友叫他回来进一家名为素人广告(下称素人)的公司做创意总监。素人是一家很小的创业公司。“当时只有四五个人。”老板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喜羊羊编剧卢永强,而现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原创动力)总经理刘蔓仪负责行政部门,“反正我们就分了工,我负责创作部。”其实整个创作部就黄伟明一人,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而平时公司主要业务就是剪剪片子、做做名片。
2002年,黄伟明提出想尝试做动画片。得到卢永强大力支持,那你就一个人开始做吧。黄一开始就选择主打生活幽默类动画,“因之前画过两个生活类漫画系列。”他是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开始创作漫画。加拿大生活太沉静,他有大把时间下课回到自己住处地下室,一个人后搞创作、画漫画。
他创作的两个系列,一个叫《蕃薯糖水》,1997年投给美国世界日报后,直到2007年连载了10年。另一个三口之家系列《甘先生》,他发回国内《羊城晚报》,也连载很久。当时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饿狼仔。
留学是黄伟明的人生转折点。“除漫画外,我最大收获是接触到互联网。”当时他开始尝试用flash做动漫片断,后据此逐渐研发出一套“黄伟明动漫制作模式”——这种出活儿又节约成本的制作方式,显然在他工作中派上了大用场。
当时卢永强支持黄做的就是原创动力第一部动画片《宝贝女儿好妈妈》(下称《宝》)。黄把自己很多创意、激情和想法放进这第一部片子里。一个月后,他“鼓捣”出了一集,拿上样品,跟卢永强一起去了北京电视节展会。黄记得当时参会企业两三千家,“但只有两家做动画的公司,除了我们,另一家是蓝猫。”
他们想找投资。但没人看好国产动漫。“人家觉得你们做些加(代)工片都已很难,还想做原创?还想找投资?嗯你好好干吧,就这样子了。反正没有人投资。”
卢永强将自己香港的房子卖掉。他们打算继续做下去。公司又招来8个人。黄一边培训新人一边往下做。他们8个人、1年时间完成了40集《宝》。
选用最便宜的flash做电视动画片,他们是第一家,“让成本尽量压到最低。”包括后来的喜羊羊。喜羊羊最初几年,央视一直不播。理由也是“flash”。说这个制作质量有问题。直到该剧已覆盖全国70多家省台、市台后,2008年暑假,央视才首播了一部60集的《羊羊运动会》。这是后话。
而2003年的问题是:当时中国没几家电视台开设儿童频道。当时电视上播的海外动画片都是免费。付给这部高收视原创片的费用也是杯水车薪。原创动漫这条路看不到前景。公司经营照旧很吃力。8个人的创作部走了五六个。“因为确实工资太少了。”黄伟明说,他自己痴迷原创动漫,但不能要求别人像他一样抗着往下走。
下一步怎么办?坚持原创?还是做些加工片生存?还是把团队解散?
那是2004年。“就在这时,一个华人从美国回来,到我们公司考察。”黄伟明告诉《创业邦》,“他和卢先生认识。”
没错,投资人要进场了。
为什么是一只羊?
如同鲶鱼效应,苏永乐的到来迅速改变素人格局。除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全新的经营思想。
苏永乐,中国香港人。1992年到2003年去美国发展,经营玩具生产与代理加工、授权业务。他代工过美国知名品牌蜘蛛侠、史莱克等卡通形象。他见芭比娃娃在美国女孩中狂受欢迎,也炮制了自己的品牌“American girl”。
说起与卢永强相识,是大家在霄云路某家餐厅吃饭。卢永强谈到《宝》,收视反馈不错,想继续拍。而苏永乐的角度不同,他指出这部动漫片全剧,可开发衍生品的形象就是一条小狗。他还很快做出一批玩偶,拿到大连动漫展卖,真的完全销不动。 黄伟明至今记得苏永乐来素人实地考察那天,高高胖胖的苏,一副财大气粗样子,“他还带了一个老外,跟我们都聊了一下,又看了看公司办公场地,当场就说,‘行,我投’。”
苏永乐第一期拿出300万元投资。他将素人变成一家衍生品代理公司;然后创建原创动力,作为影视动漫内容制作公司。
“原创动力我拥有100%股权。”苏坚定地认为。在济南出差的苏接受《创业邦》采访时,快人快语。
原创动力成立之初。苏永乐与卢永强、黄伟明等开过几次会。他已考察了国内市场,决定做一个具有衍生品设计元素新系列。他在会上说,“我对创作上要求就一个:不要做人物为主角的动画片,做动物。动物最好不要做小鸟。”与艺术家出身的卢、黄等人不同,生意人苏永乐似乎从开始就有很强的产业链意识。
苏永乐当时在国内投资了一二十个项目,很多项目的投资都高于原创动力。所以他很少光顾原创动力在广州的办公室。
但具体要创作一个什么样的动画作品呢?当时卢永强、黄伟明、刘蔓仪等总共6个公司元老坐在一起,就像集体创作一个剧本一样,想。
所有动物,都被他们脑力激荡了一遍。
“‘狼跟羊’。一个同事小声说了句。我一下就感觉这故事好。”黄伟明说,“然后卢先生问,哪个故事好?我就说,狼跟羊,有明显对立关系。”大家一致认为“狼跟羊”故事简单而经典。
“卢先生就说,羊呵,懒羊羊、喜羊羊、美羊羊……狼就太狼,灰太狼,就灰太狼吧……”黄伟明告诉《创业邦》,“这些名字都是卢先生起的。”当时他们写CYE剧本时叫“懒羊羊系列”,后改成喜羊羊,“因我觉得喜羊羊更正能量一点。我们中国人都会比较喜欢。”
随后开始搭班子,黄伟明首先把他的“漫友”黄伟建从北京叫过来,他们组建一个20人左右的团队,分成几组,负责不同内容。黄伟明担任总导演。“未必每个场景都亲手去设计,”但从创意、编剧、策划、风格,到每个人物设定,剧本、分镜、美工,他都要去把关,“尽量将作品推敲到极致。”
“现在这套形象基本上是出自罗英康设计师的手笔。”黄告诉《创业邦》。不过第一集之后,罗英康就出国留学了。而这套形象黄改动最多的是灰太狼,加了刀疤和围巾,提高辨识度,尤其眼睛加了很多好玩元素,改得大家“都说像他本人了”。
成功推出“阿狸”动漫形象的北京梦之城文化有限公司CEO于仁国说,“作为同行,更多看创作、作品本身。那喜羊羊无论故事的讲述、动漫形象识别度都做得很用心。后面它的电视发行、衍生品也很棒。一系列综合因素导致它的成功。”
从动漫设计师角度,黄认为,“创意产业的话,创意还是源头。很多人说我白菜也能卖黄金价格,我觉得在这个行业里,不可能。但是,”他接着说,“如果有了一个好的基础,后面一些关键的商业决定很重要。”
投资人苏永乐显然有不同看法。当记者问他“如何抓住的喜羊羊?”时,他话语中依旧难掩一股逼人的霸气:“喜羊羊?我告诉你,其实你说一只羊、一只狼、一只狗、一只猫,都可以把它变成产品。重要的是,你商业操作的手法是怎么样的!刚好,它当时是一只羊。”
火爆异常却没赚到钱
与其它动漫形象不同,喜羊羊形象设计一开始就与后期产品有关。
“我不做艺术,我是做量产的。”苏永乐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作为投资人,你不懂这个,随便就投钱给一个动漫导演,我保证你百分百失败。因为导演不是卖产品的,而我卖了20年产品,我知道市场要什么!”苏很直率,“今天大多数动漫公司,一个片子拍出来,在网上、电视上放一放就完事了。但是我告诉你,不行。要有一整套营销手法。”在他看来,国内动漫公司大多想的是拍个片子出来,政府给他多少补贴。“这是行业问题。”
当黄伟明他们紧锣密鼓搭班子“造羊”时,苏永乐则花两个星期时间在广州花园酒店闭关。他不停地收看中国各电视频道,尤其是电视台如何播放动画片。他发现,与日本、美国1周播放1集不同,中国动画片播放模式是1天1集。苏永乐意识到,如果喜羊羊只拍四五十集,是不可能把品牌打出来的。他决定:要量产,要全年都在屏幕上见到喜羊羊。其发行推广思路是:以庞大的数量积累人气,再做其他产品。
喜羊羊启动的第一个月,黄伟明他们做出4集。“那时就有人投诉我们,怎么做这么慢呵?我解释说,大家刚开始要有个熟悉过程。”他说,“后来我们大概请了六七十人时,真是批量生产了。”最高峰时,他们一个月做了22集,一年差不多200多集。他在加拿大研究的“黄伟明动漫制作模式”发挥了作用。
2005年7月,喜羊羊在杭州首播。而这一年的浙江台几乎变成喜羊羊台。很快,全国各个电视台都能见到喜羊羊和它的伙伴们了。
“投资人投完钱就什么都不做了吗?你有去跑遍下面电视台做对接吗?OK,这是电视网络推广,却没一家动漫公司人的人去做。他们都在那里求央视播出。”为喜羊羊播出,苏永乐曾带领营销团队跑了70多家电视台。他找到的第一家电视台是南通台。因苏的妈妈是江苏南通人,1979年他的家族已经在南通开了第一家外资工厂。一次跟南通市领导吃饭,领导说你有动画片可与我们南通台去聊一下。后来南通台的台长果然给他打电话,说希望买下这个片子。苏特别开心,说:“好呵,那大概多少钱一分钟?”台长说:“两块钱”。 苏永乐就说,“这个好像有点儿低,浙江省台要给得高一点。七块钱一分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