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实上,喜羊羊在电视上的火爆,赶上广电总局接连推出关键性政策。
2004年,国家政策规定,黄金时间不能播海外动画片。还明令要求各地1/3以上的省级和副省级电视台要开办少儿频道,国产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数量不少于动画片总量的60%。由此中国动画产业就出现一个不少于20万分钟、价值10亿规模的缺口。
2006年,广电总局再度下令强制:每天在17时至20时的黄金时间,所有的动画、少儿、青少年频道只允许播放国产动画片。
喜羊羊站在大风口上了。为了谋取更大生存空间,一边是苏永乐幕后操盘,一边是原创动力黄伟明他们创作团队,选择动画业成本最低的Flash制作方式,在经费和技术的相对保障下,至2008年,完成500多集动画片的制作。
即便如此,在电视台播出的成本,4年时间都没有回收。
喜羊羊前几年的经营确实艰难。当时喜羊羊在电视上已播得很火了,而他们似乎并未从这种火爆中赚到多少钱。那时无论是相对电视台还是地方政府,以及渠道接口,苏永乐他们都处于弱势。几乎没有议价能力。
苏永乐告诉《创业邦》,当时为了现金回收与流动,他转而开发产业链其它环节,却又遭遇被自信的他称作“最精彩的一次败笔”——沈阳喜羊羊嘉年华活动。
为把喜羊羊“从电视屏幕上搬去嘉年华,做成人偶舞台剧,把故事做成摊位游戏。”他从台湾找来专业团队执行,搞来价格不菲的大型游乐设施。
但这第一次落地却让他亏得很惨。“要说可以出一本书。”但精明的苏永乐立即吸取教训,“这是完全不同于电视网络的另一个生意。要付现,所以规模要做小、流动。”
他说这对他2006年之后将喜羊羊落地,做市场营销影响很大。“我整个想法都不一样了。”想了一下,他又说,“也是当时产业这些市场全不存在,我要把所有环节都打通了。”
整个产业链上掘金最关键的模块还在后面:衍生产品及其授权。
动画片只是一个广告片
众所周知,迪士尼的动漫只有10%收入来自大电影。其它都来自产业链上的衍生产品。
“原创动漫企业在资金匮乏之下,把全部资金投在作品上,使很多片子的影响力只存在播出期间,如播出结束,衍生产品还没获批推出,那就意味着要从市场上消失。”动漫大道彭玺郎说。
反观国外动漫衍生品市场,作品还没“火”起来之前,衍生品可能早已深入人心。像《变形金刚3》,影片尚未在院线上映,其相关产品就开始销售,它的玩具,根据型号不同从九十元到五六百元不等。而同时上映的国产3D动画《兔侠传奇》,却连正版公仔都没有。鲜明的对比,显现国内衍生品市场滞后匮乏。
衍生产品虽处于动漫产业链下游,但并不代表下游的生产设计就要滞后。从美国玩具行业回来的苏永乐则深谙此道。“中国动漫衍生品产业链是我开发的,也可以说是我发明的。”苏永乐如此自信地认为。
“蓝猫为什么死?没有经营手法。”在他看来,中国99%的动漫公司都是如此,即便有理念,也无运营方法,不知怎么执行。“中国动漫界人士从没想过角色设计这么重要,是因为它跟后期品牌设计、产品设计有重大关联。而后期产品设计跟动画片又完全是两回事。它不是动漫公司里面建立一个相关部门这么简单。从产品发行、品牌推广、衍生品、授权完完全全都要一家家独立公司去运作。”
他说,从财务角度,喜羊羊动画片只是一个广告片,它不断在电视上播出曝光,“而我一直在琢磨怎么样去找人做衍生产品。” 他说,“我不是为了做动漫而做动漫的,我是为了卖产品来做动漫。”
“从有衍生产品到能盈利,我们熬过了一些年头。”原创动力副总经理黎丽斯坦言。而授权才是苏永乐在中国市场上遇到最大问题。他从美国来,了解迪士尼的各种授权。不过,美国版权环境一直是对商家有利的。
“可是在中国,到今天还是这样子——为什么我要付授权费?我去网站下载一个图像,把它印我产品上就可以卖了。”有一次苏去广州白马商场,从地下跑到楼上,用了一天时间,看到大概有两百多家在卖喜羊羊品牌的各种东西,“但没有一家是付授权费的。”曾经苏也打过官司,但后来觉得这是浪费精力。“有一个事情很好笑,我花了2万元找律师打官司,赢了,法官判给我5000元。”
授权合作需要契约精神,前提是上下游企业深度了解和认可。一方面国内原创动漫企业的生存已经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动漫衍生品产业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空白点太多。
据《2009年—2012年中国动漫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在我国动漫行业的衍生品市场上,盗版经营商的利润通常是正版经营商的数倍,其中,喜羊羊盗版经营商的利润是正版经营者的4倍。
那怎么办呢?“好在市场很大。盗版横行,不代表我就不能进这个市场。”2008年,苏专门从新加坡请来团队帮他做授权业务。“我们做了很多本来不是由动漫公司做的业务推广、营销,才把市场建起来。正版的还要不断加强研发,不断更新产品,跟盗版抢时间。”
总算也有将近300多家品牌授权商们跟喜羊羊组成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而喜羊羊的几部票房过亿的电影也让授权水涨船高。喜羊羊大电影是由原创动力、炫动传播、优扬国际“铁三角”合作。“电影对于喜羊羊品牌认知迅速扩大起到一个巨大的作用。”炫动传播动漫投资中心项目投资部主任陈英杰说。
“在喜羊羊系列之中,我从角色设计、拍片,然后怎么发行,宣传推广,再到衍生产品设计,再做授权,最后把它上市,基本运作了七个模块。”苏永乐面对《创业邦》时,俨然一个超级幕后推手:
“哪一个环节是关键的节点?”“哪一个环节都是节点。因为这七个环你都要把它扣上,缺一个你都不成事。”“是一环扣一环呢,还是同步相生进行?”“先是一步步来,到了最后是同时间七个模块一定要连在一起搞才行。完全是整套生意打法。后来我安排它上市,把它推向了资本市场。” 被“抛售”
2011年2月,意马国际(00585,HK下称意马)以10.4亿港元的代价收购喜羊羊衍生品及授权管理公司——动漫火车,是迄今为止香港公司对内地动漫企业最大的一笔收购案。动漫火车主要业务为喜羊羊版权的消费品授权业务,未有直接参与电影以及电视内容制作业务。不过,意马日后将通过“联合品牌管理协议”分摊原创动力90%的经营业绩;相反,原创动力如出现亏损,意马则须按其经营业绩的100%之金额支付直销开支。协议确保了意马分享原创动力电影及电视业务利润。整项收购的平均市盈率约为7.84倍。
此前意马因《阿童木》“败走麦城”,全球票房亏损达6亿港元,差点破产清盘。收购喜羊羊是被誉为“红筹之父”梁伯韬接手后第一个大动作。梁伯韬与谋求喜羊羊上市的苏永乐、卢永强一拍即合。
交易完成后,苏永乐和卢永强将分别持有意马7.83%和1.08%股份。而苏在首批股份禁售期完结后不足两周即出货8423万股,出售价较发行价折让41%至45%,套现最多约1700万元。现苏永乐手头仍持有的意马股份,计约值1.19亿元。
除了意马,迪士尼公司也曾洽购原创动力,最后终达成一份海外播映合作协议,并共同开发衍生产品。该协议还显示,迪斯尼将成为喜羊羊动漫形象的全球总授权方。
说到喜羊羊为何巅峰期遭“父亲”抛售,苏很敏感地纠正记者,是“把喜羊羊的资产注入到意马里面去了”,现在不过是由“会计师管理喜羊羊品牌。”他也坦言在商言商,“那自然是为了好价格。”
苏永乐身上有港商做“转手贸易”特色。他最早曾于2006年(投资仅两年时间),就以各种方式谋求上市之路。2007年,他与香港上市公司镭射国际(08173.HK)接触,当时喜羊羊估值仅为1500万元。而今翻了66倍。
浙江中南集团董事长吴建荣认为喜羊羊的“出售”对内地动漫产业发展是好事,它让众多行业开拓者们看到了希望。“但换成我,我不缺钱花,还是不舍得卖。”
“我需要钱做1200个App,3到5岁幼儿教育这块。我觉得做教育比我再走下去做那两个娱乐形象更有意义。”苏直抒其言,“在这一个全新教学概念平台上,我会重新组建团队做相关动漫,到时我可以做出10只羊,那么这一次,我觉得我会朝迪士尼方向去做。”
打造喜洋洋主题乐园,曾一直是卢永强的目标。他设想的主题公园内将集卡通人偶舞台表演、电动游乐设备、亲子乐园等于一体。最终目标是打造成中国式的迪斯尼乐园。确实,喜羊羊曾是被寄托了迪士尼梦想的第一品牌。
而苏永乐反问《创业邦》,“迪士尼有多少个品牌?原创动力还有没有别的品牌能叫得起来的?”后续机制不完善,行业现实摆在眼前。“我原来真想过再把整个公司多元化发展,我方案都定了。但在2010年我突然觉得差不多够了。我自己也不是那种要做那么大公司,去跟很多财团、政府搞来搞去的人。以及原创动力在管理上存在一个视野问题等。OK,所以我就离开做教育了。”
苏永乐他们“洗手上岸”,曾被某些业内人士看作“是缺乏对这个品牌的爱。”另一方意见则认为,资本介入对喜羊羊品牌发展有益。拥有“喜羊羊”的形象授权给迪士尼带来了本土文化的亲和力,而喜羊羊亦可“借船出海”利用迪斯尼覆盖亚、美、欧各个国家运营10座电视台和225家附属台进行传播。
在于仁国眼里,“这无非是养父与亲生父亲的关系。对养子来说,只要发展更好,有什么关系呢?”在他看来,喜羊羊的所有权和所代表的文化特征、民族属性都不会受影响,“就像韩国一些动漫形象,也是授权时代华纳在推……”
“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整个动漫行业里面,有了一个标准!”苏永乐认为,自己的“创新加投钱”模式,“现在大家看到中国做动漫品牌是这样做的。这个做法,不是迪士尼在美国的做法,也不是日本所有公司的做法,中国市场跟两个地方完全不一样,不要盲目复制那些模式,做法、口味完全不一样。”
黄伟明在喜羊羊上市两年前离开原创动力。至于为何要离开做了8年的(算上素人4年)东家,他说与外界揣测的利益问题无关,“起初我们那么难,钱多钱少的都做下来了。”主要是作为一个“CYE创意阶层”人士,“当喜羊羊已做了500多集后,工作变得安稳,没有当年做《宝》那种激情了。再加上自己很想做一个科幻类、天马行空的‘超人系列’挑战下自己。”
离开原创动力半年后,黄伟明成立广东明星创意动画有限公司。他主导开发了另一个原创动漫项目《开心超人》,据说电视收视率有时会超过喜羊羊,其大电影版也于近期上映。而这一家投资人林彬投入1000多万元的公司,黄伟明及其他创作导演合占30%的股份。目前已被国内第一动漫品牌奥飞动漫收购。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