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洗涤剂市场和世界第二大化妆品市场,中国正成为国际日化巨头奋起逐鹿的目标。
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中国“面膜第一股”美即远嫁法国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引发了业界讨论的热潮。在感慨欧莱雅大手笔收购的同时,业内人士同时对美即的未来不无担忧。这一担忧的根源来自于十年前欧莱雅对中国本土品牌小护士和羽西的整合失败。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被外资企业收购、并购的中国本土品牌都陷入了发展的尴尬境地,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被美国庄臣收购的美加净和被宝洁收购的熊猫洗衣粉。从表面看来,与外资企业联姻似乎成了国内日化企业做大做强的唯一出路。但实际上,在国际巨头深耕中国广大中小城市之际,那些被收购的本土企业生存却愈发艰难。
是坚持自我,推进品牌战略做好稳步发展,还是被外资巨头收购,借以实现可能的腾飞梦想,这是摆在很多本土品牌面前的一道难题。这道难题对于国内多而不强的日化行业而言,尤其值得深思。
“现在99%的中国企业都在说做品牌很重要,一定要做品牌,甚至是做百年品牌,但是当企业真正面临市场压力的时候,可能就不是这样了。”商务部品牌专家顾环宇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坚持或许正是许多中国企业难以做出好品牌的原因。
CEI: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知名外资企业与本土品牌进行合作。但是一些原本发展势头良好的本土企业,特别是日化行业里的企业,在被外资企业收购后,发展势头会逐渐减弱,甚至会走向没落,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顾环宇:目前我看到的日化行业里外资企业与本土品牌的并购、收购案例,大多数都是失败的案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里面有很多种因素。有一种常见的品牌并购战略是以消灭竞争对手、或者拓宽自己的销售渠道为目标,收购方往往关注的是如何去削弱或雪藏本土品牌,这种收购的目的不是把品牌买过来之后让它发展壮大,所以表面看到的是本土品牌被收购后发展不好,而实际上收购方在战略上已经取得了成功。
商业并购的目标并不只是简单的说要发展壮大这个品牌。一般外资企业收购比较成功的本土品牌,那么它可能是看中了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渠道。比如外资企业的渠道主要在一线城市,而本土品牌的成功则来自于二线城市甚至是三、四线城市的渠道,外资企业会通过收购弥补销售网络和市场覆盖,这也是收购的一种原因。但是大家就可能忽略了,你可能擅长一线城市的销售,而我可能会擅长三、四线城市的销售,现在却由擅长一线城市的人来指挥作战,结果可想而知。
CEI:外资企业收购本土品牌后,应该如何实现本土品牌的真正发展?
顾环宇:外资品牌进入中国之后,它必然面临着熟悉本土市场和本土文化的过程,而它收购本土品牌就更是这样了。它之所以选择收购本土品牌,还有一个原因,这个本土品牌有它在某些方面不具备的CYE竞争优势,但很多时候,外资企业并不了解本土品牌的这些竞争优势是怎么来的。
通过分析本土品牌和外资品牌,你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大多数外资品牌都有着比较清晰、明确和系统的品牌战略,但是本土品牌在这方面还不具备优势。
原本外资品牌会认为收购本土品牌会形成一种资源的互补,它有做品牌的优势,而本土品牌渠道做得很好,双方互补之后会发展地更好,但是结果恰恰相反。事实上,外资企业并没有真正了解本土品牌的成功方式,这也反映出他们对中国消费市场的领悟能力还是有欠缺的。
CEI:对本土品牌而言,要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最关键的是什么?
顾环宇:除了遵循企业运营的那些常规,在我看来,企业还必须要有清晰的品牌战略系统,可以说,做品牌就是市场竞争的最高级别。外资企业在不了解中国市场,对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情况下,还能够获得这么大的影响、认可和品牌能力,基本上都是由于他们在运作品牌方面有很强的经验,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点。
反过来讲,我们本土品牌恰恰在这方面是很欠缺的。对中国企业而言,怎样做品牌是很重要的一课,但是在这一课上我们欠缺的还比较多。现在看到的中国企业普遍比较弱小,这种弱小就可能导致它的战略眼光会更顾及眼前的市场、生产和发展,对于中长期的品牌战略和品牌投入能够拿出的力量就会比较薄弱了,这也是造成他们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