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分析师们召开了一次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会议,以下是会议纪要:我们一直在持续关注国内IVD行业的运行与发展情况。在目前国内医改的大背景下,药品费用在医疗费用中的占比将逐渐下降,作为补偿机制,诊断和治疗费用的占比将逐渐加大。这给体外诊断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
我们制作了IVD行业指数。样本囊括了达安基因、科华生物、迪安诊断、利德曼、博晖创新和阳普医疗等在内的10家上市公司。
我们发现,从2012年至今,IVD行业指数大幅跑赢了医药行业和大盘,最大涨幅达到120%,是医药行业指数的2倍。
我们认为IVD指数大幅上涨的原有有几个,首先行业的增速较高,支撑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其次,IVD行业是政策的避风港,符合未来医改的政策导向;第三,和今年中小盘股票大涨有关;第四,投资标的具有一定稀缺性。
那么站在现在这个时点展望未来,我们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思路,看清目前IVD行业的真实发展状态,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我们此次会议的目的所在。
第一部分 临床体外诊断应用现状和展望
一、 三大领域分别讨论(生化、免疫和分子)
1、生化诊断领域,已经发展比较成熟了,医院每年的工作量增速很低,大约只有10%左右。国内生化诊断市场上,仪器品牌使用较多的是罗氏、贝克曼、强生、西门子、日立和东芝等等。试剂方面,国外品牌基本上自己配套的试剂,除了日本的之外。国内有几个厂家的试剂做的比较好,比如中生北控、九强生物和四川迈克(原罗氏四川地区代理商)等等。
2、免疫诊断领域,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酶免阶段,基本上用的都是国产的,科华生物、北京万泰、丽珠集团和安图生物等品牌用的都比较多。但是近几年化学发光迅速成长,临床上几乎替代了酶免,尤其是在高级医院,用的基本都是化学发光了。化学发光在检测项目上增长也很快,不仅取代类原有酶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挤占了原来生化检测的空间。近4年检验科免疫工作量平均增速24%。
在应用品牌方面,目前化学发光领域基本被外资品牌所垄断,包括罗氏、雅培、西门子、贝克曼和强生等等。化学发光目前都是封闭式系统。所以现在高级医院的免疫诊断产品——从仪器到试剂——都用的国外。目前免疫诊断——至少是在高级医院——外资品牌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国内的免疫诊断行业也经历了“进口——国产——进口”的过程,即从国外酶免垄断——国产Elisa完成进口替代——进口的化学发光取代传统Elisa的过程。所以从行业的发展路径来看,国内化学发光产品目前先以低级医院作为立足点,然后再进行进口替代。不过从目前国内几家化学发光代表性公司来看,技术水准与国外相差太远,深圳新产业、北京科美、四川迈克、科华生物和利德曼等等,都不能与国外产品相提并论。
国外产品性能也不相同,罗氏的最好,产品稳定性好,仪器设备性能优异,处理样本量大,故障率低。雅培的也不错,但是仪器没有罗氏的好用,设计理念有问题,样本量大了以后故障率高。强生的化学发光也在用,他们的特点是设备的操作简单,像傻瓜相机一样,不需要专业人员,把样本往里面一方,一按,就可以自动处理了,所以医院的急诊样本会用他们的设备来做。总的来讲这几家在化学发光领域各有特色,医院通常选择3、4家的产品均衡使用。
3、分子诊断领域,目前规模最小,但是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一方面,从新开展的诊断项目来看,分子诊断的增速是最高的。根据《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目录》,2007年分子诊断项目仅为28项,2013年项目增加到148项。生化和免疫也有增加,但是增长率最高的是分子诊断。从医院开展的临床诊断项目来看,也是这个趋势。
2009年-2012年,生化诊断项目仅增加了4项,免疫诊断项目增加了14项,分子诊断项目增加了18项。另一方面,个体化医疗的发展给分子诊断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目前分子诊断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传染病检测、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个体化医疗等等,个体化医疗是未来的大方向,个体化医疗实际上覆盖了现在分子诊断的应用领域,比如对于肿瘤的治疗,个体化用药需要进行基因突变检测。
从医院方面来看,2012年开始分子诊断工作量开始明显上升,以该医院为例,2013年8月份和9月份,两个月的分子诊断量同比增速均达到了70-85%之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