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创业人物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服务 - 奇思妙想 - 创业圈子 - 创业论坛

创业网-中国创业门户网站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 商业模式 - 法律在线咨询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创业观察→新闻
    


深度解析中国P2P的生存逻辑


cye.com.cn 时间:2013-12-8 11:19:00 来源:江南愤青 作者: 我来说两句

许多专家呼吁对这个行业不要监管,网开一面,我不这么看,全球的P2P的发展都是在一定框架制度内进行的,唯独我国例外,其实,所有形式的监管的目,都不是把你管死,而是要制定合理的边界,让这个行业更好,更有序的发展。监管在金融领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前面说过了理由,而我说句不客气点的话,其实正是因为专家的不负责任的一边倒的鼓吹,以及不要过早介入监管的呼声,吹肥了P2P这个行业,也直接导致了现在P2P行业大面积崩塌的格局。这种情况,对于那些真正有心从事P2P,致力于行业深挖的P2P企业来说,没有边界的监管,其实恰恰是最大的伤害,他让有信用的人无法得到信用附加,让没信用的人,可以浑水摸鱼,我有时候都很担心现在的P2P行业,可能会因为不断的跑路,不断的崩塌,而被这些缺乏道德的人,给弄得声名狼藉,名声差的跟前些年的担保公司一样。

第五,关于政府扶持互联网金融。

什么事情都动辄呼吁政府支持,一定是好事情么?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不是政府扶持出来的,过多的关爱和支持,那是拔苗助长,是违背商业逻辑的行为。微软是扶持出来的么?谷歌是扶持出来的么?扶持也好,补贴也好,都是典型的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无论选拔的企业符合流程也好,还是不符合流程也好,都是行业不公的行为,不是一致待遇,这种思路有问题。

一个行业发展初期,是不适合拔苗助长的,尤其是金融行业,趋势未定的情况下,无论是创业者还是社会,都是需要相对客观冷静的思考走向,而不是被媒体,被专家一忽悠,就跟打鸡血一样的,蜂拥而上,这种结果必然是一地鸡毛。尤其是创业者,我泼冷水的目的,不是打击他们的创业激情,而是让他们更理性看待自身的创业行为,想明白后干起来更踏实。更何况金融行业,跟别的行业不一样,别的创业归零还有回头路可走,金融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因为带有极大的杠杆,他其实是条不归路,一只脚在棺材外面,一直脚在棺材外面。

我经常被列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反对派,很多人让我用包容的心态看待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呵护它的发展,我自己认为,对它的抨击也是呵护,这能促进它理性发展。说好话,不是我性格,在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行业是因为我江南愤青说了几句不好的话,就会无法发展的话,你觉得这样的行业有意义么?这样的行业值得你去做么?创业需要激情,更需要有人泼冷水,来驳斥你,反对你,一方面让你反思,一方面给你动力证明自己。

第六,P2P的生存困境在于模式问题。

P2P被定义为金融机构,必然是受到资本约束的。随着业务的不断做大,资本金必然要求不断的增加,你的资本回报率必然是受限的,反映为金融机构要有高估值的难度很大。这个行业的投资价值不大,而且带有很大的风险不确定性,基本上你走了这条路,就回不了头,想退还退不回来,因为你带有很多外部性的债权在。债权一天不解除,你的估值就没太大意义,风险的滞后性是个地雷,而且金融往往是看天吃饭的格局,个体能力无法对抗经济形式,容易被经济形式决定,不同的天气下,坏账率差异极大。

P2P最核心的模式问题在于无法解答风控命题,这里面反映的其实是风控层面上,P2P只能依赖能力解决,而银行却可以依赖特许经营权解决。在全球范围内,风险问题通过技术解决这种方式,基本被证明无效。风控技术是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是决定不了风控的质量。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效,哪怕大数据也一样,即使有一天,他能有效的筛选和决定客户群体的信贷质量,其实也是无效的,风控跟业务是个博弈体,因为目标市场最终是一致的,好的风控基本上意味着无业务可做,因为你不能做的业务,人家都做了,你就要饿死。市场不止你一家机构,除非你获得了排他性的市场,你才能说了算,但是这个不可能存在。

还有风控技术是无法决定贷后行为的,放贷之后对客户的约束大幅度下降,再好的贷前调查,都会在贷后失效,因为你无法约束他在获得你贷款之后,不在进行其他融资,从而直接改变你贷前调查的一切结论。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典型反映为金融机构不断提高风险容忍度来发放贷款的行为,所谓的风控标准,都形同虚设,所谓金融创新,都是为了发放贷款寻找借口,你如果恪守风控,基本就是饿死的格局。

全球范围内,从历史上来看,风控命题的解决只有两个方式。一个是信贷化领域通过特许经营权,来构建相对较低成本的资金池。合法的庞氏骗局,让银行能对抗各种系统性风险,即使这种情况下,银行也会破产,不具备银行这个特许经营权的信贷机构的存活难度,只会更大。所以,让P2P的能力来对抗制度,太为难P2P了。第二个方式是证券化市场里的风险市场化,自我定价和自我承担,通过市场来消化和流转风险。这两个其实核心都没解决真正的风险问题,但是都通过制度的安排,来实现风险在不同周期里达到平衡,达不到平衡的就死掉,考验的银行的“三性”之间的平衡管理水平。

第七,P2P目前的生存逻辑。

显然P2P在这两个层面,都是缺乏优势的。目前P2P的生存逻辑,在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能力领域,专业能力或者生态体系铸就的能力,让他能在这个范围内生存,但是专业能力的不确定性太大,反映的核心是能力的不可批量复制,所以,很难做大,而阿里等这种生态体系铸就的能力,则受限制于体系,对于生态而言,更多是工具使用,很难成为模式。

第二个逻辑可能是银行在管制业态下,无法对一些存在需求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普遍反映为小微贷款,一方面是银行目前还有相对管制利润存在,另外一方面是管制限制了能力的发挥,同业之间的竞争成本使得银行无法沉下来做这块市场。这个逻辑短期合理,长期估计会抹平,他应该是是特定的阶段性行为,尤其是随着利率市场化,一方面是银行竞争加剧,银行不断寻找细分市场,逐步介入该层面领域,还有一方面是,银行的存款也会利率市场化,P2P目前的高收益其实很难得到维系,对于大量投资人而言,P2P的收益需求会分化,贷款需求一样也会分化。所以,也很难持续,中国式P2P,更多还是从属于民间金融业态,属于特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整个金融业态的对内对外放开,中国式P2P估计会逐渐转型另外一种业态,完全也有可能成为银行,因为金融门槛在降低,其实金融就是金融,不存在什么官方金融,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之说,管制所赋予的特定阶段的意义,都会因为管制而消失。

第八,当前P2P做什么?

总体而言,我是不太看好第一波做P2P的公司,它们大部分可能很难活下去。理由前面说了,前期的P2P更多还是能力主导型的P2P,无法规模化,对冲不了系统性风险,当前的金融格局如果继续恶化,估计之后还会继续大面积的坍塌。

不过说句打气的话,活下来的P2P还是很有前景的,无论是哪种模式,都会有所前景,中国式P2P转型做社区银行去,也说不准能做个大银行出来,而平台型P2P,继续干撮合的事情,干的也会挺好。所以送给P2P就六个字,“慢慢做,活下去”。历史其实永远是活着的人写的。生存是金融里第一哲学。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1  2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热点
·相关工具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
   

 
热点汇总
   
创业项目 创业计划书 大学生创业 创业好项目 创业故事 商机
创业板 大学生创业贷款 创业指南 小本创业 创业板行情 创业网
养殖业什么最赚钱 网上赚钱 怎么赚钱 做什么小生意最赚钱
染衣加盟 服装加盟 餐饮加盟 商业计划书 商业模式 品牌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