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此刻仍有些敏感的话题——同志文化正在带动一个新的商业世界,它被一些媒体称为“粉红经济”。为同志人群服务的新产品不仅数量增加,其中一些已经开始接受风险投资,探索更多商业上的可能。
其实它们离商业并不遥远。有机构针对LGBT群体(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总称)展开过统计与研究,普遍共识是,同志人群占整个人口的5%左右。英国《金融时报》在2013年的报道中称,亚洲LGBT群体数量超过2亿人,购买力达到8000亿美元;而从全球来看,这一人群数量超过4亿人,购买力高达3万亿美元。
如果将同志作为一个垂直的用户集群,你会发现他们是“时尚引领者”,拥有高收入,更换数码产品与度假的概率都较高,而且普遍有不错的品牌忠诚度。美国、欧洲各国甚至日韩都拥有比中国更多的针对同志的商家,它们不再纠结于线下,也不再拘泥于社交。同志商业是否会形成趋势,进而成为产业?社会制度、伦理与文化对这些生意会形成怎样的冲击?
Here Media
全球最大的同志媒体集团,旗下有电视here! TV,印刷媒体The Advocate、 Out 和HIV Plus,出版业务the Alyson Books,网站Gay.com、Advocate.com、Out.com等,几年前收购了LGBT领域的上市公司PlanetOut。
飞赞网、淡蓝网
同志类垂直网站,聚合各类同志主题百科知识、新闻,介绍同志主题的小说、电影等文化作品,并汇集了一些同志领域意见领袖的观点。
Zank、Blued
针对男性同志的移动端交友应用,基于手机的私密性与定位功能带来的便利性,帮助同志寻找志趣相投的基友。Blued由淡蓝网创办,Zank由飞赞网创办。国外同类产品包括Grindr、Jack’d。
the L
针对女性同志的移动端交友应用,同类产品还有来自英国的Dattch以及Zank、Blued分别推出的Lesbian版本Laven与Pinkd。
MyGayGo
一款帮助LBGT人群寻找身边针对LGBT人群友好的商家以及相应优惠的手机应用,搜索内容涉及购物、旅游及夜生活等。
LGBT Wealth
亚洲第一家针对同志人群的财富管理公司,设立在香港,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提供针对LGBT群体在人身保险、投资置业、伴侣财产公证、雇员权益等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
Tomboy Tailors
一家为女同性恋者、变性人士以及强烈表达自我的女士开设的定制西服店。
Fab
面向大众的创意产品闪购网站,由同志社区转型而来,上线5个月用户突破100万,推出过很多限量版的重磅设计产品,近期由于网站访问量大幅度下滑而裁员。
自白
市场大小并不是问题,难点是商业化
凌绝顶:飞赞网、Zank创始人
我在2010年创立飞赞网,当时的原因是认为中国没有专业的同志网站。我希望做一款时尚、有想法的互联网产品,即使是相对小众的产品,也想做成大众化的范儿。飞赞网的模式是web2.0,有社交属性,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日志”,大家很愿意在这里写出自己的观点。
去年创办的Zank是移动端交友,我认为它与飞赞之间有重合之处,准备将所有社交元素都转移到Zank上面,将飞赞改为更偏向于博客的形式,类似同志人群的知乎,大家可以在上面谈自己对政治、历史、时尚等各种领域的看法。
科学界公认5%的人群是同志,我认为围绕同志人群可以做很多事,例如交友、旅游甚至护肤,乐蜂网曾经找飞赞网来做营销。市场大小并不是问题,即使是一款面向大众的产品也未必能让每个人都使用,微信目前每天的点击率是50%左右,很多主流产品点击率也只有5%~10%,死掉的产品也挺多。
但它的商业化是个问题。在创办飞赞网之后,我们曾经考虑究竟是走向商业,还是发展为非营利组织,后来大家选择了前者。我不抗拒商业,相反,我认为商业化是发展的真正动力。目前来看,同志商业更像一个品牌营销的阵地,宜家、绝对伏特加、美国航空这些品牌都做过针对同志人群的广告,效果非常好。
美国每年都会组织同志人权运动,中国一直没有,而且中国人的人权意识并不强。美国民众普遍对同志文化有一些了解,超过50%的人支持同志婚姻,但中国的主流媒体、教材都不会提到这个话题,很多中国人是在美剧中了解到的。对同志文化的认知方面,中国社会还在初级阶段。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