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版与女版的同志交友应用,本质上是不同的
张效熙:the L创始人
我在大学里主修设计,朋友中有很多Lesbian,在同志交友产品中供Gay的产品已经很饱和,女生这边一直没有人顾及,我的Lesbian朋友希望我帮她们谋福利,就创办了the L。目前the L平均每天增长约800位用户,没有做过任何宣传和推广。上海有一家Lesbian组织叫女爱,曾给出了一些数据:上海的LGBT人群总量至少有115万,Gay与Lesbian各占四成左右。
男版与女版的同志交友应用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男版产品多数都是约炮路线,一种是通过公共聊天室聚集用户,另一种是从发起约会开始。很多人对Lesbian群体有误会,不管她们长相有多man,她们毕竟是女孩子,不喜欢主动搭讪别人。她们更喜欢类似Instagram这样的产品,可以看到彼此的共同兴趣,循序渐进地交流。所以不能做成简单直接的“陌生人交友”。the L一直在坚持小清新路线。
最近我想到了一些新的方向:例如很多牛×的设计师都是同志,我们可以效仿Fab推出针对大众的导购,这里是最有鉴赏力的一群人给出的推荐;或者推出Lesbian版本的大众点评网,引导Lesbian到一些消费场所聚集、签到、求偶遇;还可以在产品里送道具,但不是虚拟道具,而是团购券之类,目前已经有一家O2O应用与我们合作,做针对Lesbian的专属产品。
与国外对比,中国社会对同志文化并没有宗教信仰带来的束缚,对它的惧怕、反感的程度不高。但是围绕同志题材,并非做所有产品都适合,例如做一款同志题材手游,普通人中玩手游的比例乘以同志人群的比例,最后市场会显得更小。这个群体更喜欢文艺,导购显然更合适一些。
点评
Fab将同志作为自己的重要卖点
谭凯亿:稀品网创始人
在很多有关时尚产业的书籍中都提到,几乎地球上的所有潮流都是同志人群带动起来的。稀品网的模式类似于Fab,我们很喜欢这群用户,但是不会把他们特定圈出来。既然我的生意是电商,我的目的就是让顾客买得舒服,如果只针对同志人群的话,市场会缩得很小,而且我不希望大家用观察和好奇的眼光去看待这群用户。
而我们的榜样Fab就很善于曝光,它在一年时间内烧了1亿美金,在Google上做关键词推广,初期还与几位美国明星合作。Fab的两位创始人是Gay,这是他们的宣传重点。我觉得这一招还蛮聪明的,因为同志人群会有认同感,所以Fab非但没有减少用户,反而得到了一大批同志用户的欢迎。
我的合伙人王俊杰(台湾著名专栏作家)在英国读书时走访了布莱顿,一个著名的Gay City。据他观察,同志群体更喜欢与和自己同样性取向的朋友打交道,与普通人往往没有交集。用他的话来说,你想不到这个市场有多么大,如果你做这个市场的生意,甚至没有人会和你来抢。
这是个非常特殊的垂直领域
汪恭彬:中路集团副总裁
中路集团投资了“淡蓝”,从商业的角度我对同志商业非常看好。国际通用比例是4%~5%的人群是同志,按照中国农村人口占2%来计算,中国至少有2800万名同志。如果每人每天在此领域消费500~1000元,市场空间也在百亿以上。我认为痛点和市场是相对应的,只要能解决某个痛点,自然会有市场。另外淡蓝的创始人耿乐在这个领域已经耕耘这么多年,是旗帜性的人物,完全能驾驭起这个生意。
同志的生意还有很多空间,主要需求集中在社交、导购、O2O方面。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市场当作一个垂直领域来看。母婴、老年人等垂直领域是根据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来分类,而同志这种划分可以贯穿更长的时间。中路投资了成人用品和远程成人用品,它们与同志交友也可以进行一些结合,甚至造就新的硬件产品。
同志社交网络有罕见的黏性
刘二海: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
同志人群尚未被主流社会所广泛认可,有一定的神秘感。对此,最容易想到也最有价值的是社交网络。主要原因是,其一,获得认同感,大家聚在一起会互相认可,这类社交网络的价值比其他类型的社交网络显得更加重要;其二,人们有交友的需求,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功能也会越来越丰富。
这类社交网络也会表现出非常强的媒体属性。从商业的角度看,广告会是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HereMedia 应该是这个领域最大的媒体集团,几年前还收购了PlanetOut这家上市的LGBT公司。
从这些社交网络可以衍生出不少线下的商业活动,这些实体商业可以不依赖于社交网络,但寻找客源会是非常重要的门槛。相对于社交网络,线下商业会成为比较Niche的商业机会,会很有价值,但可能不会有很大的规模。
对于“同志”这个人群,似乎没有男人、女人这样大的差别,比较难以创造出这样差异的市场。但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社交网络出现了罕见的吸引力。只是简单说,我是女人,我要加入某社区,或且我是男人,我要加入某社区,并不是很充分的理由,但“同志”会是非常充分的理由。这会使得这类社交网络蓬勃发展并有很强的黏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