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大盛国际传媒(以下简称“大盛国际”)花费5000多万元人民币,制作了两部《小时代》,赢得了近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创造了中国商业电影小成本制作的又一次逆袭。这也让大盛国际走进公众的视角,成为继华谊、光线、乐视等影视公司之后的又一匹“黑马”。
2014年年初,有中国文化演艺第一股之称的宋城股份(300144.SZ)就向大盛国际抛出“橄榄枝”,以现金增资和受让股权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大盛国际35%的股权。安晓芬表示,她要将大盛国际打造成一家电影全产业链的公司。曾经专注于国产影片制作与发行的大盛国际、2014年要尝试中国电影制作与发行的国际化。在电影市场日趋火热的情境下,怎样理解资本?怎样理解产业格局?《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
“二八定律”不变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电影产业,在资本的助推下,国内电影产业似乎异常红火,这也让很多投资者发现,投资国产商业片是可以“赚快钱”的。比如《小时代》《致青春》《泰囧》等,票房收益都不错。你是如何看待资本之于电影产业的?
安晓芬: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哪一个行业赚钱它就到哪儿去。资本在电影产业活跃,是因为这一产业的增速发展太快了。2010年,中国电影的票房突破了100亿元,不到3年就翻了一倍,2013年接近200亿元,而其他行业一年的发展也就5%~10%的增速,国家整体增速不过7%~8%。电影能以每年30%以上速度增长,这足以吸引所有行业资本的目光以及全世界资本的目光。
《中国经营报》:那么这个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如何?这是否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
安晓芬:电影产业吸引了众多资本的瞩目,是市场决定的。既然如此,就不会脱离市场规律。任何行业都有“二八法则”,20%赚钱,80%赔钱,电影行业也一样。只是因为别的行业比较隐蔽,不太受人关注,而电影行业眼球经济明显,因此无论赚钱与赔钱,都会被放大很多。
但是投资电影产业跟其他行业有一点不同,就是投资电影是文化产业,这一属性决定了投资回报没有“天花板”。一家做手机的企业,成本1000元,卖2000元可以,但卖2万元就违背了市场规律。而电影则不同,成本1000万元的电影很可能卖到3个亿,并且它的长尾效应会持续很久。这也是它有魅力吸引投资者的原因——电影是文化产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精神追求与愉悦,能不断地创造附加值。
《中国经营报》:是投资就会有风险,你是如何控制风险的,标准是什么?
安晓芬:我选择一个项目,会把自己当成观众,问自己:是不是想看,为什么要看,把自己说服,再去说服别人。主题定了,通过大盛国际的制作给予这些电影一个商业的包装,如大明星、名导演、精美制作,让它看起来很炫、很华丽,使其成为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我相信观众会喜欢。
在大盛国际内部全都是年轻人,投资项目时虽然我有一票否决权,但是我会尊重这些年轻人的意见,让他们自己说好不好看,想不想看。如果我提出的项目,内部人都通不过,我也不会投资,那相当于我违背市场了,这些年轻的员工他们就代表了市场。
“全产业链”是什么
《中国经营报》:你曾表示借助资本的力量,要将大盛国际打造成一家电影全产业链集团,如何理解“全产业链集团”的概念?
安晓芬:以前受资金的限制,大盛国际比较专注电影制作和发行领域,跟宋城的合作,让市场有了更多的想象力,可以将大盛国际这几年积聚的能量不断释放出来。我们和宋城股份合作,宋城的平台既是资本的本台也是宣传的平台,使大盛国际有机会走到前台来,实现我对电影产业的“图谋”。在电影业打拼了很多年,哪块有机会哪块没有了,我看得很清楚。跟宋城合作除了加强大盛国际在制作和发行这两块看家本领之外,我打算围绕这个产业将周边产业建立健全起来。
每年中国制作的电影数量不少,但是演员极度匮乏,年轻人跟不上。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找知名演员演,但演员一年最多拍3~4部电影,排期难,并且总是这样的面孔,观众也有了审美疲劳。大盛国际做艺人经纪,培养新人,能够更多地为我们所用。
大盛国际还要打造导演、编剧工作室,为大盛国际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资源,使电影从制作到发行不至于做完一个再开发一个,能够实现边开发边制作,实现完整的闭合产业循环。
前两年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影院,可以理解为“高速公路”修好了,但是路上没车是挣不到钱的。现在观众呼唤的是有好的内容与制作的电影,我始终相信“渠道为先,内容为王”。现在出来一个片子观众就骂,我一点都不怪观众,因为我们确实没有给他们好东西。这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到了不足,从而着手打造好的中国电影。
《中国经营报》:你说的电影“全产业链”集团,除了围绕电影制作本身的艺人经纪、导演编剧工作室,还包括院线开发。前两年全国各地的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建成了,“高速公路”基本已经修好,万达、星美等院线已经成规模成体系了,这时候再进入院线开发,似乎并不是个好时机,你为何还要进入该领域?
安晓芬:的确,现在做影院并不是个好时期,那些专注做院线的公司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前几大院线已经形成了。
大盛国际做院线是为制作与发行服务的,立足于发行,我会有选择地在全国合适地段做自己的影院,让自己的影片有地方宣传,充分地将当地的媒体广告资源利用起来。
像万达、星美等,他们的目的是占据电影市场份额,而大盛国际不是为了占份额,而是将发行的触角伸到各地,给予强有力的支撑,而额外的作用就是院线能够为公司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对于公司的支撑是好的。我不会为了做影院而做影院,要有很好的投资回报且符合我的发行要求。
《中国经营报》:同为影视文化公司,华谊、光线、乐视等在资本助推的作用下,并购非常活跃,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向“文化全产业链”方向迈进,大家似乎都看到了电影、电视剧及相关版权经营是未来产业延伸的方向,你是如何看待该产业格局的?
安晓芬: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90后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他们的喜好几乎都是跟手机、网络相关,做任何的产品都要跟着他们的行为模式改变,提供能够服务于他们的产品。
我自己曾经也认为,电视剧是老年人、中年家庭主妇看的,但是现在变了,曾经不屑于看电视剧的年轻人开始通过互联网、手机看电视剧了,这使得电视剧有了巨大的需求,两年前由此才推高了网络电视剧版权的价格,出现了天价一集的电视剧,但现在又回归理性了。这正是生活方式变化造成的,因此我们打造的产品必须能够在网络上落地。
当然前提是公司必须把看家本领发挥好、守住,有精力了再去研发其他产品,或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认为,目前文化全产业链方面版本分发还是大有可为的,只是还没有成熟的模式,这也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现在技术手段已经很完善了,主要是商业模式问题没有解决,资金不够雄厚,这让电影产业的“长尾”效应还没有发挥出来。其实这跟数字音乐有很像的地方,“置之死地而后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