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不能再用“记工分”的方式评价创业教育
评价不能简单化:“不能以创业成败起伏简单衡量创业教育成效”
创业教育的效果应该怎么评价?这是备受教育者关注的话题。
“社会上,经常有机构或者媒体以多少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取得多少融资、注册了几家公司等统计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在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看来,这是简单粗暴的“记工分”,“创业教育的效果不应单纯地以是否创办新企业来统计衡量,拿融资或者上市的公司数字来评价,不该以创业者阶段性的成功或者失败而论。同样在美国硅谷,有意义的失败在这里被推崇、被追捧,创业者们纷纷在公开场合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以及从这些经历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杨斌认为,创业在中国要真正形成气候,实现大繁荣,需要依靠内生的热浪催生而成。为了加速并深化这种内生型创业活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营造非常关键,“创业教育天生具有开放性,大学创业教育的参与者应该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构成,要充分考虑投资家、创业前辈、科学家、教授、校友和在校生分别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
导向不能功利化:“大学创业教育并不是要培养学生开公司”
“不要把教育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创业阶段,而是要创造条件实现这两个阶段之间的无缝切换。比如,有些创业经历也可以折算成满足培养方案的学分;建立弹性学制甚至打破学制来满足创业或学习的需要”,杨斌对此提出以上观点。在他看来,“嵌入”是实现创业与学习相融合的方式。
杨斌强调,一流大学的创业教育,并不是要培养学生创办公司。“一流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缓解就业压力,更不是把学生都往商业这条路上引导。而是创造平台和机会,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将来可以创办企业,也可能是创办社会公益事业,或者在大型组织中创造性地改变现状,实现创新突破。”
在他的观察中,走学术道路或者做公共服务,首创精神更是基本功。“不同行业,都需要创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创新创业的学术研究很多发生在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中,但创新创业教育不该是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的某种专才培养类型,而更该定位为通识内涵、发展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