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过去的创业教育走偏了吗?
从2002年教育部确立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但效果却令人担忧。
是高校过去的创业教育走偏了吗?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记者就此对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
“培养乖孩子的传统教育教不出创新人才”
记者: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积极性、成功率与13年前实施创业教育试点时的美好初衷显然并不匹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李家华:从创业教育的角度来说,我国高校十几年来都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无论是教师、教材还是教法,都缺少一个系统的规划: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要靠外国舶来;各高校师资缺乏真正懂理论、知实践的师资,教法也还是以传统讲授为主。
长期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一直在打磨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共性;只看卷面成绩的选拔方式也难以选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但创业恰恰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培养乖孩子的应试教育是教不出创新人才的。
记者:您认为目前在创新创业上,中国学生最缺少的是什么?
李家华:中国学生真正最缺乏的是企业家精神。创业要具备三个要素:要有商机,要整合资源,要建立团队。现在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商机和资源,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却难以组建一个有共同价值观、构成能力互补、能共担风险的团队。这些都需要极强的企业家精神才能实现。创业教育最核心的是通过系列课程和实践,在他们身上注入企业家精神的基因,比如创新、冒险、团队、敬业。
“过去的创业教育培养了不少‘伪创业者’”
记者:以往很多大学的创业教育往往通过一些零散的创新课程或者创业大赛完成,这样效果好吗?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如何开展?
李家华:我去过很多学校,也当过不少所谓创业大赛的评委。我发现他们只舶来了皮毛,忽略了创业的内在精神。比如很多创业大赛,搞着搞着就成了“创业计划书大赛”“创业演讲比赛”,不少人抱着投机的心态去参赛,最终跟创业者渐行渐远。其实,创业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风险性、不可预计性非常强,这样的教育形态会固化很多东西,效果很差。
中国的创业教育要发展,必须做好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第一个层面是普及化教育,这可以通过公共课的形式进行,每个大学生都可以了解创业知识,对商业活动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第二个层面是大众化教育,着重把创业教育的知识与专业融合,比如工科学生,缺少管理知识,加以训练可以激发他的创业潜质。第三个层面是创业的精英教育,针对那些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目标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这需要学校努力整合。
“封闭的孵化器只能培养温室里的花朵”
记者:现在,扶植大学生创业的呼声很高,应该如何营造好的创业环境?
李家华:创业离不开好的生态系统。这包括师生讨论、研讨的第一课堂,可以提供商业实践的校园环境和真刀实枪的大社会。但现在有个不好的倾向,我们给大学生提供的很多孵化器太封闭了,给他们免租金、免水电,学生的创业项目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见光就死。
没有实战,很难培养真正的创业者。政府的资源和社会的资源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培养创业者。在政策上,要科学、有效地制定更好的创业政策,特别强调政策的可持续性。学校要重点研究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立团队的平台,真正为创业提供人才支撑。(记者 邓晖)
链接:创业教育的发展脉络
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尔斯·梅斯(Myles Mace)开办课程:《新创业管理》,该课程被认为是大学里首次开办的创业教育课程。
1968年,美国百森商学院第一个在本科教育中设创业方向。
1973年,美国东北大学开设了美国第一个本科创业学专业。
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鼓励试点学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
2010年5月,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012年,教育部颁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通讯员 陈宁整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