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他准备只干一个月,还了债就罢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从此与广告结下了不解之缘。问起原因,江南春爽朗地笑了:“还是和恋爱有关。”
“1992年以后,我们的目标受众(女生)对男生的判断标准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我刚开始在校园舞厅说我是中文系的教师,爆受女生的欢迎;后来说是诗人,人家感觉也很好;但当经商热潮越来越高的时候,我说我是个诗人,等于说自己是个穷人。”一向自信的江南春开始分析什么样的身份才最受女生欢迎。有一次他尝试着说自己是开礼品店的,没想到受欢迎指数大幅提升,改称是卖水产的,也同样受欢迎,因为那是一个个体户容光焕发的时代,江南春就此坚定了从商的决心。
当时的江南春并没有想到这份底薪300元的工作开始了他的广告人生。对于第一笔广告业务,江南春至今仍印象深刻:客户出1500元想找人写一个广告方案,什么也不懂的江南春硬是揽下了这个瓷器活儿,连夜赶了一个脚本,没想到客户看了十分满意,投入十几万进行拍摄。初战告捷的江南春,又赶上了上海淮海路新建商厦的好时机,在卢湾区商委的支持下,淮海路的商厦形象工程几乎被这个20岁出头的大学生包揽。
每个月几千甚至几万的收入让江南春很快成了学生富翁。他经常西服笔挺,左手拎公文包,右手拿着手机出入校园内外。“我第一年挣的钱买了一个手机,那时候4万多,拿着它在学校里走,每次碰到美女的时候就想,怎么这个时候没人给我打电话呢?”
不管白天的业务多繁忙,晚上8点,江南春仍会准时出现在舞厅,跳完舞还要继续和女生散一个半小时的步。
大学三年级,21岁的江南春筹资100多万成立了永怡传媒公司,几年后,永怡传媒以95%的份额称霸上海IT广告代理市场,营业额达到1.5亿元。“那时候非常牛,小单子都不接,客户给的支票都是1000万一张。”
电梯口发现商机
永怡的辉煌持续了几年,终于在中国互联网严冬到来的时候画上了句号。
“所有的IT广告一下子消失得干干净净,好像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个情景发生在2001年,成千上万的网站纷纷倒闭,江南春的广告公司利润一落千丈。为了维持运转,习惯做大买卖的江南春也接起了餐厅的小广告,这一年里他每天都在熬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