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高天乐踏上了去上海“二次创业”的道路。天正集团斥资一亿元,把其开发中心、科技开发中心、决策投资中心建在上海。高天乐的眼光不仅仅盯着上海,还盯着世界。同样是在1999年,天正集团公司开始筹建技术中心实验室,2002年,实验室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按国际通用的ISO/ICE规则进行的评审,成为国内低压电器行业,包括ABB、西门子、施耐德等国际知名公司在中国机构在内的中国首家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室。
天正不但是低压电器行业的佼佼者,同样也早早在多元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2001年,天正在上海成立投资公司,之后又涉足房地产、旅游业等。天正已经由单纯的靠电器工业一个轮子向前跑,到了以电器工业为主、投资公司为辅两条腿走路的新境界。与创业之初相比,天正已经成长为一个巨人。
在高天乐的眼里,天正的发展同样也是天正人的发展。早在创业成功之初,他的创业观就发生了转变。按他自己的话说:“创业之初没想那么多,只想着能赚点钱。可当企业真办起来时,一切就改变了。我开始考虑怎么样能让企业维持下去,走上发展之路,怎么样做得更好。还有那么多的企业员工,天正能给他们什么,他们能为天正创造什么。”
在高天乐的心中,办企业不再意味着利润,而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赚钱总有个限度,我更享受企业经营中的成就感,担起责任,与企业、企业员工共同成长,我很快乐。”高天乐说这番话时带着满足的微笑。
按照高天乐的构想,天正集团应该办成一个学校。“如果一个员工十年如一日,
永远靠老经验吃饭,那就意味着这个企业的失败。只有企业员工能按照自己的岗位随时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个企业的发展才有希望。” 在他的主张下,天正逐渐形成了一套培训机制:公司中高层必须给普通员工授课,其授课的成绩直接与其业绩评估挂钩。这不但意味着普通的员工能够时时得到新的知识,也意味着中高层员工不能松懈,随时得充电。
天正集团《天正报》编辑徐娟华到天正才一个多月,选择天正的理由是:“天正在人才培养上口碑很好,我希望能在这儿得到更多的锻炼。”她没有失望,一个星期中她就听了两堂课,课程的内容相当广泛,并不仅仅包含基本的
工作技巧,还有不少人文方面的知识。
在采访中,高天乐不无得意地说道:“很多人会发现,天正人的精神非常不同,他们注重学习,积极进取。天正在发展,他们也在发展。天正的最大优势,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个团队。”
在企业员工与天正集团“共同成长”的背后,谁能忘掉,这一思想的主导者正是10多年前曾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高天乐呢?
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天正发展了,如今高天乐的重心却不仅仅在事业上了。他早已经脱离了早年操劳于公司具体事务的阶段,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发展方向等战略问题。以至于他笑着调侃自己:“以前我是身先士卒,如今我是甘居人后。”话虽如此,天正运转的背后推手仍是他,只是高天乐不再事必恭亲了。
天正集团是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较成功的民营企业,也是靠着一套人才班子很好运作的民营企业,这背后,高天乐的眼光和思想功不可没。高天乐津津乐道的事情当中,有一件正是他去上EMBA不到一年,挖来3个EMBA的同学。这3人分别进入了天正集团的高层,很快干出了一番事业,同时也把天正推向了新的高位。
高天乐愿意信任人,也相信自己的眼光。他总是笑着说:“人应当快乐工作,应该相信自己的班子。我热爱自己的事业,而与自己信任的同事们共同拼搏也正是一种快乐。”他总是不吝于谈论公司高层班子的“能耐”,采访中屡次提到当初“挖角”过来的同学中,何捷是个投资高手,程传玲和徐力辰在各自的行业中都是佼佼者……谈到同事与工作高天乐就眉飞色舞,对自己却谈得很少。他把事业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给“千里马”们奔驰的广阔天地。
正是这种豁达,使天正集团成为不少人才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而这也成就了高天乐自己的“逍遥”,他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公司的日常事务我管得少,平时喜欢运动,和朋友一起打打高尔夫、游游泳、聊聊天。虽然聊天过程中也会聊到事业上的事情,但是整个状态很放松,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如今的高天乐,真正做到了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