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故事说起来刘志雄自己都觉得有趣。他一面不分白天黑夜地学,另一面还要看师傅们的脸色行事,好几个师傅一个都不能得罪。应付这些,对天资不错的他好像也没那么难。一年后,那个模具厂搬迁了,于是他决定换个厂子试试。
他来到另一个模具厂,要求做师傅。面对眼前这个不足20岁的毛头小伙,老板拒绝了。深知人性弱点又好像有点谈判天赋的刘志雄就和人家讲条件,给3个月试验期,不支付工资,如果成功就用他,不成就自动走人。3个月后,他精湛的技艺,让老板和同事眼前一亮,“模具还能做得如此精美”!他不仅留了下来,还受到重用,成了小组长,后来又做主管。
初战告捷,刘志雄早把回去读书的事放到了一边。1994年底,他承包了一个停业的加工厂。一年后,他赚了100万,接着收购了一个倒闭的模具厂,1996年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这是一段很少向别人谈起的经历,如今回头看看,连刘志雄本人都觉得“好玩”。只是他玩大了,玩出了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硕果。
追求完美注重细节
初创时期的刘志雄专注于同行业竞争,也许是制作模具的经历,使得他养成了追求完美、注重细节的性格。而这又让刘志雄看到了另一个商机。
一个偶然机会,他发现国内的多媒体音响都是国外品牌,而中国自己的品牌音响普遍比较粗糙,外观僵硬。能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外型优美的音响呢?
刘志雄是一个想到就要做到的人。1997年,他进军音响行业成功了,产品卖得很火。1998年,“三诺”在国内推出了“中国声”数字合成影院,当年就红遍中国。随后,他加大投资力度,独立完成“数字控制虚拟环绕声系统”的开发。
如果说质量给“三诺”带来了良好声誉,那么效率则让“三诺”搞定了沃尔玛、罗技、创新科技、TCL、方正、清华同方、联想、海尔等国内外著名企业。与此同时,三诺的产品出口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业绩连年翻番。2003年,三诺推出独立设计的整体电脑套装机,使其拥有了提供整体方案服务的能力。
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刘志雄讲了个故事:去年沃尔玛向三诺下了一份几千万美元的DVD定单,但三诺拒绝了。作为ODM(自我设计生产)厂商,三诺的原则是产品中要包含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与价值链条,要有差异化的空间。比如DVD行业,因为三诺没有控制专利,不掌握核心环节与增值链环节,这只是标准化的产品,没有议价空间。
可以说,工业设计是刘志雄的情结。“如果没有工业设计,三诺就变成加工厂了”。刘志雄强调,工业设计不只是设计外壳那么简单,最好的喇叭未必能制造出最好的声音,音质的好坏与音箱结构的设计和材质等息息相关,考究的是整体的声学系统。这是三诺设计链条中的核心环节,也是给客户提供的核心价值,更成为三诺的现实竞争力。
基于对音响领域相对专业,大企业对这种单价不高又不易形成大规模标准化的产业,不愿投入巨资研发,而小企业缺乏资金的判断,刘志雄断言,整机品牌企业不是唯一的道路,有自己知识产权、升级能力的ODM的定制服务商也同样大有可为,关键是要把产业链作精作透。就像在日本,雅马哈等企业在索尼“势力”下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
未来的三诺将通过音频产品跟视频的配套,围绕自己精密模具的核心竞争优势,摆脱同质化竞争,把多媒体这类有优势的市场做得更透,突出自己的设计特色和创新能力,不单做OEM、ODM,而且要做自己的品牌;并以“声音”为主轴,发展围绕声音展开的电脑、电视、汽车和个人移动式设备,以多媒体音频产品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姿态,做成一个配套产业集团,让公司五年内成为世界三大音响制造商之一。这是刘志雄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