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实验室走出来的新商人
刘卫东如今的身份是商人,尽管他还经常回到实验室里去研究一些化工厂送来的新材料,但更多的时间不得不开着车奔走于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等地。用他的话说,现在这样疲于奔命也是迫不得已。不能经常在实验室里安安静静地做实验,而是整天忙于开辟新市场和维护老客户,对于他这个原本内向、且不善言辞的“研究型”人才来说实在是有些无奈,但牢骚发过之后,刘卫东还是要不免偷笑的,因为他的新型建材厂经营得越来越有声色,业务扩展得也越来越快。从实验室里的化工专业学生到工厂的下岗职工,再到拥有百万资产的建材厂老板,刘卫东发现了自己在经商方面的潜质,也实现了一个从研究者到商人之间的角色转换。
■从学生到工人
今年37岁的刘卫东曾经是天津一所高校化工专业的高材生,在那里他收获了他喜爱的化学专业知识,收获了大学生活,也收获了爱情。大学毕业之后,刘卫东和妻子都被分配到了石家庄工作。刘卫东分到了化工厂,专业对口,工作还算比较理想。按照他最初的打算,结束了大学生活,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带着自己的爱人平平淡淡地重复大多数人的平淡生活已经很让他满足了,但是生活往往不能让人如愿以偿。
工作不到5年,刚刚适应了从学生到工人身份转变的刘卫东因企业不景气下岗了。那是1998年,他才28岁。妻子所在企业效益也不好,父母年事已高,孩子在一天一天长大,家里一切都要花钱。在生活的重压下,刘卫东不得不先找了份销售业务的差事。虽然工资很低,但可提成,所以刘卫东最初工作起来很投入。然而由于产品销售不对路,刘卫东卖力地跑了半年多,最后一盘算,每月平均收入才600多元钱。现实的落差平生第一次让他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后来,刘卫东一狠心,把家甩给了妻子,自己先后去了上海、北京、陕西等地打工,结果日子过得还是不理想。
■从打工者再到学生
2004年8月,刘卫东到长安区就业局培训中心参加了创业培训。培训班上,他系统地学习了创办企业必知的市场评估、组织生产、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一边参加培训,一边考虑着自己日后的创业计划。课下,刘卫东到处查阅资料,一个一个进行市场考察。“我发现石膏块作为新型建材,不但经济实用,投资小、见效快,而且符合环保潮流,有广阔的市场。”刘卫东回忆最初发现创业项目时说,“可是一想到投资办厂我又有些犹豫不决。因为像我这样的下岗职工,要筹措一定的资金进行创业,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刘卫东把想法带到了创业培训的课堂上,老师和学员们一起帮他分析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市场效益,“他们说我的想法很现实,也很细致,鼓励我好好干。”
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鼓励给了刘卫东很大的信心。不过投资办厂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办理手续、规避市场风险,如何选项材,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对于刚从创业课堂上走出来的刘卫东来说都是陌生的东西。最终,在众人的帮助下,刘卫东拿自己的积蓄和向亲戚朋友借来的10万元把属于自己的新型建材厂办了起来。
|